香港进入雨季,降雨逐渐增多。除了天文台外,我们亦可自行量度雨量。
上星期提过,雨量是指雨水在地面累积的高度,例如十毫米雨量就是雨水在地面累积十毫米。天文台常用的雨量计分为两种:
1. 普通雨量计:利用漏斗及收集筒收集雨水,然后计算雨量。漏斗面积越大,收集的雨水越多。计算雨量的公式是:
普通雨量计把收集到的雨水储存在收集筒内,需要用人手打开雨量计,将雨水倒进量筒内计算雨量。
我们可以自行制造雨量计。例如利用雪糕盒盛载雨水,雨水在盒内的高度就是雨量。又或者利用1.5升汽水瓶加漏斗用来盛载雨水,计算雨量时先把汽水瓶的雨水倒进量筒内计算体积,再除以漏斗面积得出雨量。
2. 翻斗式雨量计:雨量计包括收集筒,内有一个天秤,天秤两边各有一个小杯盛载雨量。当小杯盛满雨水时,由于重量关系,天秤会向盛满雨水的一边倾侧,把雨水倒出,并在雨量计上记录,一般相当于0.2或0.5毫米雨量。如是者不断重复,就可以计算总雨量。
翻斗式雨量计可以全自动操作,但当雨量少于0.2(或0.5)毫米时就无法记录,而且亦只能记录以0.2(或0.5)毫米为倍数的雨量。
雨量计要安装在平坦的地面上,离地面有一定高度,以免雨水落到地面后反弹进雨量计内。此外雨量计四周不应有树或建筑物,以免影响读数。由于雨量分布并不平均,而且受地形因素影响,因此不同地区录得的雨量可以相差甚远,比较时要留意。
天文台没有这个分类,但一般以25毫米作为“大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