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访医院、诊所、非牟利组织等机构,与医护人员深入探讨各项医疗健康议题。

  曾为抗癌勇士的Alice乃药剂师出身,退休前一直在药业界工作,为女强人一名。因工作关系,她接触很多癌症病人,却万万没想到自己有天会成为其中一员。虽然如此,她并没有被击倒,反而因此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使命。

  在香港,中风于杀手榜排名第四,每年夺去约3000人性命,八成的急性中风因部分脑血管栓塞而起,所以治疗中风分秒必争,越早治疗的成效越佳。 有见及此,养和医院在2016年开始推行中风急救治疗ASAP计划,是香港首间提供24小时中风治疗的私家医院。

  【中国医疗改革】内地药物降价 香港医疗是喜是忧?

  去年,中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药物有关税项。随着内地近年持续改革,香港在中间扮演的角色似乎已不同于往昔。面对巨变,香港药业与病人的前景为何?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于2018年进行了一项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患者使用吸入器的调查,发现近九成慢阻肺病患者未能完全掌握正确使用吸入器的技巧。学会提倡个人化治疗以改善慢阻肺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同时药剂师也可担当评估工作,协助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的技巧,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助减低医疗系统的压力。

  在不少人眼中,中风犹如突如其来的风暴,顷刻间便无情地夺走宝贵的生命。即使能够侥幸逃脱死神的魔掌,中风所带来的后遗症,仍可以让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毁于一旦。时至今天,随着复康治疗和技术日新月异,到底中风是否仍然是人生的终点站?又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中风病人在风暴过后重新出发?

  虽然现时公营医疗有提供中风复康支援,不过碍于资源有限,即使病人仍有进一步恢复活动能力的空间,他们完成既定的疗程之后便需要离开医院。到底私营机构能否弥补公营医疗的缺口?按此阅读老人科专科庄丽医生的专访,了解庄医生创立中风复康院舍的故事。

  癌症策略关注组与香港病人组织联盟有限公司于刚过去的周末(2019年5月4日)举办了“癌症策略集思会2019”。会上,各持份者对癌症预防、诊断、治疗、复康以至纾缓治疗发表意见,而保障病人选择癌症药物的权利则成为集思会的焦点之一。

  早前中央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提到多项涉及医疗发展的政策方向,包括鼓励本港的医疗机构及专业团体到大湾区发展。医疗行业曾被归为六大产业之一,而香港的医疗水平一直位处世界前列,医护人员又能否利用自身优势,扩大本地医疗业界在国内的市场?

  常说救治中风病人需把握治疗黄金期,节奏可谓比足球场上更加紧凑。脑神经科专科医生的角色好比中场指挥官,节奏须拿捏得宜。按此阅读韩方光医生的故事。

  面对人口老化的挑战,有医生提出透过适当的政策促进公私营医疗合作,将部分公家医院的病人引流到私营市场,为岌岌可危的香港医疗系统提供一条出路。

  一些需要长期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来说,只是抽血或“打豆”已经为他们带来莫大的心理压力,本文由医生讲解两种常见的化疗导管装置——Port和PICC,让病人减轻对“打豆”的恐惧。

  人生有什么意义?这问题或许曾在你的脑海中闪掠过,但在那无忧无虑的日子,你甚少会认真思索筒中的答案;但对于承受着百般煎熬的人来说,这答案却显得无比重要。

  今次送走一位相识了25年、因肺癌末期去世的旧同事。虽然结局伤感,但至少他在肺癌药物的帮助下多活了几年,圆遗愿见证子女毕业,而这也要多得关爱基金的资助,让他使用一些具有疗效但未纳入资助的新药。

  我们希望为香港医疗出一分力,所以我们建构这个网上平台,聆听及反映医护人员、市民的声音,依理直说医疗健康大小事,旨在引发社会讨论,推动改善香港医疗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