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青眠鳗、无目鳗、鳗背、龙筋。栖息于深海、砂泥底,深度588-1500米,无毒性,可食用,无观赏价值,不是经济性鱼类,分布于台湾,产于台湾西南部,最大体长76.8 cm,为台湾特有种,模式种产于台湾西南。
体延长呈圆柱状,体后方侧扁。眼退化为皮肤所覆盖。无上下颌。口腔外缘具四对须;口腔外侧左右各有两列齿,其内列齿之2-3颗齿之基部愈合,因此齿列式为10(8-12)+3/2+10(8-12)。鳃囊5对,但每侧所有的出鳃囊管(efferent gill pouch ducts)的开口集中于一处,因此外鳃孔只有一对,其中左侧鳃孔与咽皮管(pharyngocutaneous duct)开口相愈合。体侧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区分为鳃前区、鳃区、鳃肛区及肛后区等四区,黏液孔数分别为(26-32)+0+(54-58)+14,总数为80-117。无鳞。肛门位于体后端。前腹面皮褶高于后腹面皮褶(一般为退化);尾部皮褶低,甚至退化。体色呈灰黑至暗紫色,前头部白色;头部之第一黏液孔白色,而其后至鳃孔处之所有黏液孔暗色。
栖息于深海域底层。主要以鱼类、海洋哺乳类或其它无脊椎动物的尸体为食。被捕获时,全身会分泌许多黏液并卷成一团,藉以脱困。
分布于台湾的西南海域。
主要为底拖网捕获。栖息地较深,故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