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台湾特别追捧的“文化创意”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创意城市”的推动和执行应该如何达成?

淡江大学建筑学系主任黄瑞茂老师觉得竹围很可惜,拥有很好的人文环境,却缺乏让居民可以互动的公共设施。从回家睡觉的“卧房城市”转变成“都市村落”的契机正在于“如何与地方产生互动”──我们如何去认同和想像在社区开放空间的生活经验?

他推荐国际创意城市顾问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的《创意城市》这本书给关心城市发展的人,一个创意城市永续发展的基础不该只是围绕在某种大建设、大资金,而是让创意镶嵌于日常生活当中,就像社区里的广场,可以做为居民们空闲时出来散步、交流的会面空间,增加社区居民密切互动的机会,又如街道上的咖啡厅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意义。

除了民间团体的自发性计划,近期参与的守护普安堂的社会行动的老师,谈及过去和政府部门沟通的经验,认为互动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却往往被限缩在只有开会讨论,他举出新北市政府举办的“大河愿景”计划不仅促成讨论河川整治的机会,也提高社会大众对于这四条溪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