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林县大埤乡的西镇村并不靠海,不过因为地势低洼,从先人建村以来就是一个常常淹水的村庄。西镇村容易淹水的名声在附近村落相当知名,老一辈的人甚至不太愿意将女儿嫁进西镇。 纳莉跟桃芝台风后,村子建了抽水站,虽然改善了淹水的高度,不过淹水的频率依然很频繁。长年有淹水经验的西镇人,在2012年加入水患自主防灾社区后,面对淹水更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因应策略。
台湾每次台风或豪大雨来袭,淹水就成了许多县市的最痛。都市水患已经是近年来全世界的治水难题。城市中的不透水铺面也就是柏油路面,一旦遇到强降雨,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地表径流,等到排水设施也无法负担时,这些所谓的内水,就是造成都市淹水的主因。 不过近年来有一种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断被提及,而透水性铺面,就是海绵城市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汐止有一条一百多米,被称为会呼吸的道路。道路上的孔洞,能将雨水排到道路下的砾石层,再进入土壤层,储存起来。 整条路没有排水沟,却安然度过了今年6月2号的强降雨,完全没有淹水。近年来豪大雨越来越频繁,该如何与遽变的年代共处,前瞻计划的治水思维,需要纳入更多弹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