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瑞典少女通贝里(Greta Thunberg)直斥各国在气候转型上只有空谈,缺乏实质减碳行动,成功引起各地关注。

要减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一派学说认为发展和环保从来势不两立,只有从根本上限制经济成长,才能防止经济发展无止境地蚕食环境和资源。

然而,今天最急需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的贫穷国家,在历史温室气体的总排放占比其实微乎其微;若然要他们牺牲发展来减缓全球暖化,似乎又有失气候公义。

而且,鱼与熊掌是否必然不可兼得?其实也不一定。两全其美的做法,应当是建立一套全面的可持续基建标准,支援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基建和经济;而一套全面的基建标准(Standard),应该要涵盖基建发展的完整过程。

正如建房子必须先有设计图才能按步施工,可持续基建亦先需要有一套全面的标准,清晰界定何谓“可持续基建”,整个流水作业方能顺利运作。

可惜的是,目前的可持续基建标准在这方面仍有不少改善空间,或许正窒碍了可持续基建投资的发展。

基建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融资、建造和营运等等多个阶段,当中的可持续发展因素错综复杂,需要全面而一致的考虑。若然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标准,而这些标准之间的出发点或考虑亦各有不同,基建发展的过程就容易受阻,同时亦妨碍了投资者等不同持份者之间的协商和沟通,增加了整个过程的交易成本。因此,建立一套涵盖基建发展完整过程的可持续标准,将扫除可持续基建发展的一大障碍。

然而,目前坊间的可持续基建标准虽然五花八门,但大多只涵盖基建过程的某些特定阶段,尚未能发展出一套全面而一致的可持续基建标准。

大体而言,工程界别的行业自愿性准则如CEEQUAL®和Envision等一般涵盖规划和设计的阶段,而金融机构如亚投行、国际金融公司等的内部评估标准则多着眼于融资阶段。这些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或导致基建项目于不同阶段的考虑因素互有冲突。在“绿色一带一路”倡导中,中国曾提到要将生态环保标准融入基建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或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

虽然目前国际上仍未有一套完整涵盖整个基建过程的可持续标准,但部分机构在跨阶段参与基础建设的尝试,仍足可借鉴。

举例来说,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在融资阶段之外,亦会参与设计阶段的工作。换言之,亚洲开发银行并不只是被动地在项目融资过程中进行筛选,更会主动参与项目的设计,例如探讨如何在基建设计中融入气候风险的考量。相较之下,亚投行(AIIB)等其他国际发展机构则只进行投资筛选而不涉足项目设计,或未能充分推动可持续基建的发展。

另外,瑞士巴塞尔全球基础设施基金会开发的SuRe®标准可谓业内较完善的可持续基建技术标准,大致上覆盖由项目“规划”至“营运”的“全生命周期”评估,并融入对抵御气候变化、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等全面考量。SuRe®更将61项技术指标划分为环境、社会和管治三大范畴,以更紧密地与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投资结合。不过SuRe®目前的跨阶段衔接仍然有限,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应用,不少技术指标和细节未必直接与融资决策相关。

近年香港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承担国际金融中心的气候责任,为人所乐见。在可持续基建方面,香港亦应善用自身在金融业和服务业的优势,推动全面可持续基建标准的发展。金管局早前宣布在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下成立绿色金融中心,为业界提供技术支援,亦应着眼于香港在可持续基建发展的角色,尤其是在整合一套完整涵盖整个基建过程的可持续标准。这既是响应中国“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亦是履行香港作为发达地区对于实践气候公义的义务。

香港“可持续银行业”有助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