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1896年,那是清末光绪年间。为解决奉天制钱短缺,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请清廷设立“奉天机器局”——这便是沈币的前身。因沈阳地区制钱短缺,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光绪皇帝根据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奏请,批准设立“奉天机器局”铸造银元。

创建之初,从天津的德国礼和洋行购进德国、美国制造的机器、锅炉,以蒸汽机为动力,亦有部分手工操作。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天机器局开始正式制作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及半角的银币,同时在城乡市面上流通。该币以其生产工艺先进、成色固定、形制统一、重量一致、便于携带和计算简便等优点,一经问世,深受社会欢迎。

从晚清到民国,沈币数度劫后余生。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的同时,对东北三省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为控制东北地下金融命脉,垄断货币发行。这期间,日本侵略者仿照日本大阪造币局的样式对她进行了改建。

解放战争的硝烟在东北平原上空弥漫。沈币被迫撤离,一路向北跋涉,最终在佳木斯落脚,从事东北银行法币、东北币等流通纸币的印制,为稳定东北解放区金融形势,加速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沈币重获新生,她参与了新中国历套人民币的生产,始终与共和国同行。 1955年,刚刚更名为“国营615厂”的沈币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套金属流通硬币,翻开了人民币硬币印制的历史新篇。

在120年历史中,沈阳造币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铸成的“一圆银币”,是奉天机器局成立后,开始正式投入生产的制品,不仅解决了民间缺钱的困难,而且在东北地区近代货币史上也是一大进步。

1945 年9 月,中国***领导下的东北银行接收时称“满洲中央银行造币厂”的沈币,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东北银行总行直属印钞厂,工厂生产由造币转为以纸币印制为主,首印东北银行券,面额为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