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于大数据、云端运算等科技的崛起,人工智能近年来一直都是科技界的热门议题之一,根据市调机构Gartner于1月底发表的“2016年展望”,至2018年止全球将有3百万名员工会拥有“Robert Boss”。意味着未来世代的员工需要具备的职务技能包括: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与他人合作沟通的社交能力等(如图一)。

人类与机器人共事或作为家庭伙伴,一直被视作是多年后的社会愿景。Gartner公布的数据却显示,两三年后此愿景就会实现、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使得在人工智能技术起步较晚的韩国不得不积极提出应对政策。

近期韩国重点投资医疗与家电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首先就产业面而言,在韩国急速成长的大数据产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很大的助益,只要发展方向正确,最终的发展未必会落后他国。因此,韩国政府积极喊出要打造韩国版的“Watson”计划,投入1千70亿韩圜(约一亿美元)推动各项长期、大型专案计划,并与IT企业携手合作多元化软件开发专案,同时将人工智能结合韩国的强项--医疗、教育与家电产品。有别于IBM、Google等知名企业描绘的远大愿景,韩国政府强调将火力集中在少数已经擅长且具竞争力的领域,以扭转较晚进入市场的劣势。

至于在人才育成方面,考量现阶段大学所教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金融、财务、会计这类,需要运算且过程须谨慎不可出错的专业领域,未来将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再加上专业知识和科技日新月异,大一所学的知识到大四毕业时已不符合潮流。

在产业变迁的速度快于人才育成的时代,若要避免人工智能造成白领阶级的失业潮,政府在培育人才时必须着重在人工智能无法轻易替代的复杂技能,比如说察言观色、说服他人的社交能力;透过观察思考将不同的要素结合,创造新产业模式的创新能力;以及能将复杂内容用简单的图像表达出来的能力等,多元化、创造型人才终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流。因此,韩国政府正积极筹画新教育系统,打破20世纪以来的文、理科教育模式,希望能在2020年以前建立新的教育系统,培育出新时代所须的人才。

尽管韩国的少子化问题不若其他先进国家来得严重,但确实是产业发展的隐忧。人工智能科技如能应用得当,不仅不会取代白领工作,反而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助力,但如何透过产业与人才育成去扭转市场后进者劣势,就要看韩国政府的策略运用。(775字;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