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帮助自己控制情绪的方式,比如说大吃一顿、找好友倾诉,或者是叫自己不要想太多等等。饱餐一顿或许有用,但是可能换来变胖的副作用;找朋友聊一聊也不错,但有时候朋友不一定有空陪伴我们;至于叫自己不要想太多这种压抑情绪的方式,反而会让你的情绪反弹,越压抑越严重。那什么样的方法好用又省力呢?今天要来教大家一个调整情绪的小撇步,就是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跟自己对话。大家每天都会在心里跟自己说话,而这些自我对话大多使用第一人称的角度,例如:“我现在肚子好饿喔!”、“我今天怎么这么倒楣!”。你知道吗?当我们压力大的时候,如果转换成第三人称的角度跟自己说话,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帮助你控制情绪呢!
在Scientific Reports (Nature的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方式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不费力的自我控制方式。举例来说,小宝最近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光是在心里跟自己说:“小宝为什么不开心?”就比起“我为什么不开心?”所带来的情绪反应还要低。原因是当我们使用第三人称来想自己的时候,就很像我们在想其他人一样,这为人们跟他们的经验之间创造出一段心理距离,对于情绪的调节很有帮助。
这篇研究包含了两个实验,实验一请研究参与者看中性的图片和不愉快的图片(例如一个人手持一把枪),并且分别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反应。第一人称情境下,他们看到图片时,必须在心里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第三人称情境下,则是问自己:“(自己名字)的感受是什么?”。每个人在进行作业时的脑部活动会被脑波仪(EEG)记录下来,并以事件关联电位(ERP)来分析。结果显示,当他们看到不愉快图片并且使用第三人称角度反应时,大脑的反应会在一秒之内降低下来,也就是说,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可以有效调节大脑的情绪反应。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分析了刺激前负波(SPN),发现两种反应角度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第三人称自我对话时并没有比第一人称时来得费力。
实验二中,参与者被要求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自己的名字)的语言回忆一件不愉快的事件,过程中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纪录大脑的活动情况。与前一个实验结果相似,当他们是用第三人称来回忆事件时的时候,疼痛情绪经验相关的脑区活跃程度较低,也就是说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情绪调节。此外,研究分析了两种情境下大脑认知控制脑区的活化程度,结果也显示第三人称自我对话并没有比较费力。
总结来说,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可以简单又省力地帮助我们控制情绪,下次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跟自己说:“嘿,某某,你看起来不太开心,怎么了呢?……。”或许这就成为你让自己调整情绪的新妙招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