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本杂志常常在写创业家的故事,我却总是觉得自己欠缺创业的勇气和企图心。但是这次去肯亚,让我对创业改观了,创业一定要有勇气,但是企图心,可以用“理想”这个字取代。
不讳言,创业一定要赚钱,但是如果只想着赚钱,那一定看不见新的市场利基。
在肯亚参加会议的许多开发中国家中,“创业”其实就是找出社会上的需求,然后去解决它,而不只是看市场上什么好卖,而随波逐流。
例如肯亚Adopt-a-light公司的创办人,看到贫民窟里因缺乏公共照明而引发许多暴力、意外伤害,于是想出引介企业到贫民窟架广告灯箱的计划。灯箱在台湾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拥挤、漆黑的贫民窟里,却是最好的路灯。贫民窟里的劳工阶级人数众多,对企业来讲也是潜在的消费者,使得这项计划得以顺利推动。几年下来,这样的计划让各地的贫民窟夜晚不再黑暗,无形中避免了许多遗憾。
另外如坦萨尼亚的一间公司,创办人在大学时发现许多偏远村落有电脑网络的需求,却没有管道接触网络公司,因此自愿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将这些村落介绍给网络公司。不知不觉中,就成立了公司。公司成立后,他才发现自己对于法条和会计一窍不通,但是好家在,大学里法律系、会计系的教授都是他最好的资源。如此一来,不用任何创业资本,也没有一堆必修的管理学学分,他就成功的创业了。
我觉得阿,管理学为了奠定自身成为严谨学科的地位,把“创业”讲得好像很复杂。好像一定要有独到的眼光、加上一堆大师的管理哲学,才能成功的创业。其实只要年轻人多走出校园,关心身边社会上的需求,找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又可以同时获利的方法,不用什么资金或伟大的管理哲学,一样可以当老板。
结论:把以前听过的创业法则忘掉吧,创业没有法则,唯一的原则就是要对社会需求敏感,然后想解决这些问题。
同感。但每当我这样想而充满动力,又会觉得自己很不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