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内在客体”这个术语所指的是外在客体的心理、情感意象被纳入自我当中。内在客体的特征受到自我投射在客体上的面向所影响。内化人物的世界、以及客体所在的真实世界(当然也在心灵中),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透过了投射、内摄的重复循环而持续一生。最重要的客体是从父母那所衍生出来的那些客体,特别是来自婴儿投射其爱意(生的本能)或者恨意(死的本能)的这些面向,这些从母亲或乳房所衍生出来的内容。一般认为当这些客体被纳入自我时,婴儿的体验就像是在体内具体实际存有那个带来欢乐(好的内在部分客体,好乳房)、或者痛苦(坏的内在部分客体,坏乳房)的部分。婴儿对于这些客体其动机的看法一部分是基于婴儿对外在客体的正确感知,一部分是基于婴儿投射到外在客体上的渴望和感受:想让坏客体痛苦的恶意渴望、和带给好客体欢乐的善意渴望。

所有的内在客体在自我的经验当中是彼此互相连结的。内在客体可以被个人所认同、并与之同化。他们可能感觉起来与自我有所分离、但同时又存在于自我当中。在克莱恩的理论里,内在客体的状态对个体发展、以及其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对于稳定的好客体的内摄和认同,是自我连贯、整合经验的能力关键。损坏或死亡的内在客体会引起巨大焦虑、并可以导致人格的解体。而处于良好状态的客体,则会促进个体的信心与幸福感。

内在客体可以存在于多个层次上。它们或多或少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是原始的。婴儿期内在客体最初是在身体和心灵中以具体存在的方式来体验,这构成了成人心理的原始层次,为日后的感知、情感和思惟增加情绪影响力。内在客体可能以梦境、幻想和语言的方式来呈现给自我。

内在客体在概念上令人困惑,因为它们是从形而上学和现象学的角度来描述的。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第一个内在客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的产物,足以影响自我结构,也是超我的基础。从现象学上来看,它们是幻想的内容,但那是具有真实影响力的幻想。

内在客体的概念化与克莱恩的生死本能论,她对于潜意识幻想的想法、以及她从偏执─分裂位置发展到忧郁位置的理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忧郁位置是从部分客体转向完整客体运作的发展。这意味没有单一定义可以完全捕捉内在客体这个概念。

1935 Klein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 从部分客体改变为对于完整客体的连结会诱发失去好客体的恐惧、以及客体存续的担忧。对于外在和内在客体之间的关系有更复杂理解。

1946 Klein M.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评论〉. 客体的二元分裂对于好客体的建立是必要的、对健康发展也很重要。此篇区分二元分裂与碎裂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