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配偶、儿女、兄弟姊妹、朋友、职场共事者,人身处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被关心,也付出情感,有时互动良好,有时身心俱疲。但,爱这种被归为情感层面的东西,真的如此飘忽不定,无法以理智控制,无法学习?永远只能让人在爱中伤痕累累之后,才能累积经验,得到一丝安稳的感受?

佛洛姆是第一位认为“爱”和“爱的能力”值得谈的心理学学者,1956年,谈爱的专书《爱的艺术》问世。佛洛姆告诉读者,爱和世上所有的技艺、学问一样,也是可以学习的;爱不是让人捉摸不定、求之不得,或任人玩弄于鼓掌的东西,爱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他提出的主张是:

“没有爱,人类连一天也不能存在。”(爱的重要性)

“爱是人身上的主动力量。”(爱的能力不需外求)

“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就会爱世界,就会爱生命。”(爱的极致表现)

佛洛姆从所有层面探索“爱”。不只是罗曼蒂克、让人沉浸于错误观念和虚幻期待的爱,更包括亲子之爱、手足之爱、男女爱、自爱,以及对神的爱。他更进一步指出,爱其实是人格培养,人想发展爱的能力,谦恭、勇敢、真诚地爱他人,可借由努力发展人格来达成。

“爱是一种行动,是人的力量的发挥。”于是我们明白,爱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因此《爱的艺术》能广为流传,继续鼓励人们:了解爱,学习爱,实践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