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于PVC塑料制品中所使用的增塑剂,国家做了很多强制性的新规,如儿童玩具、塑料包装、衣服饰品和医疗塑料制品,这让很多中小型增塑剂企业猝不及防。这一年关于增塑剂的话题也是热议不断,从读书皮的调查到毒水杯,再到两会热议增塑剂,许多百姓也不知不觉开始渐渐熟悉这个陌生的名字。中宇资讯认为,因为“谈塑色变”,我国增塑剂的结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我们先看看增塑剂的整体结构问题,中宇资讯统计,我国主流增塑剂大约750万吨/年,传统邻苯类增塑剂占了接近430万吨/年,这都是有大约40万吨/年的装置关闭,而今年许多新规里面,多个领域都不许使用邻苯类增塑剂,实际上国内一年对增塑剂的需求也不会超过430万吨,也就是说传统增塑剂过剩的太多了。适应新规的环保增塑剂以及其它特种增塑剂也并不是供不应求,也只是在特殊的时间段和部分地区出现,增塑剂产业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困境,我们就从出口和内需俩个方面来分析。
我们这里说的出口,实际主要是增塑剂下游的PVC塑料制品市场,过去真的好,中国制造“横行无忌“,可如今塑料制品出口的增速放缓了,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立身的中国制造,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2015年就同比下降1.7%,是近年来少有的情况。
以上说的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自身原因,确实是避不开的成本问题,自有更便宜的货物不停的挤占市场份额。那么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增塑剂本身的问题,自然是业内人士都知道的限制六种邻苯类增塑剂的法规,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选用各种环保增塑剂,当然大部分企业还是应付逐年提高的检测标准和手段,慢慢增加比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增塑剂的企业还是盲目的扩张DOP等装置,这也为现在的过剩产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再加上塑料制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等种种原因,增塑剂企业的销售就开始难做起来,塑料制品的出口可以说是又要注意技术问题,又要提防竞争者的价格优势,双线作战非常辛苦。后来。。。。
我们也知道中国一直靠投资拉动内需,这也是市场快速繁华的主要动力,因此塑料制品的倍增不断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加上刚需求本身的快速增长,因此投资在前期的市场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但是后来投资过了,毕竟需求再刺激也没有那么多,出口商品转战国内更是雪上加霜。当然在增塑剂产能野蛮增长的阶段,政府的保护也是许多业者对市场误判的原因。
后来,这几年DOP、DBP装置扩产开始缓慢,环保增塑剂的产能又开始扩增,各种塑料制品的新规又“排斥”传统增塑剂,这下子脚踩到泥了,大部分的装置如同莫斯科保卫战的德国坦克一样,扔在哪里当摆设。
中宇资讯认为,以上俩方面简单描述了我国增塑剂产业在下游市场面临出口和内需的问题,再后来要怎么解决?好像只有降价,只能说这样的“困境“可能会长时间存在。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浒关镇宝安路199号? 电话:0512-8096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