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点五公里的老街河岸中,有一段异质的空白相当有趣,作为以前的曳船道,它的特别来自对周边环境的对抗,在连续的老街中留下一块空地,在均质的水岸空间中留下一道缺口,朴素的呈现淡水河岸既有的景色。未来,规划中的轻轨设施将在此留下一座 45 度的站体,设计将以此为出发,希望在老街水岸的空白中,裂解老街既有的空间原型,定义新的登陆行动。 十七世纪的登陆是原始字面上的意义,由水体至陆域的空间转换,如今淡水的观光渡轮反而转为城市行销的卖点,变成人们反向登陆水岸的亲水经验。因此,我想以登陆这个关键字,在基地上增设一个渡轮停靠站,与轻轨站整合为水陆转运设施,新的节点将带来人潮,为基地后方连通古迹与校园的登高路径带来新的可能,诉说在地者与游客来此的双向登陆意涵。 在平面策略中,我顺应了轻轨 45 度的站体,区分成量体侧与地景侧。量体侧延续街屋的形式,整合基地现况中的邮局、游客中心与景观餐厅,地景侧则将曳船道的自然缓坡扩增,让水有机会渗透进来。另外,我创造一条将建筑体与人造斜坡联系的连续动线,作为基地内部的登陆路径,从渡船码头出发,走过缓坡、平台、内与外的游离最终回望从关渡桥、观音山至淡水河出海口的开阔景色以及最迷人的淡水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