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中文翻译国内最早由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引入。2005年我国央行等机构与联合国合作开展“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研究。在2006年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央行官员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2015年我国明确提出“强化农村普惠金融”。2016年我国出台“推进普惠金融五年发展规划”首次将普惠金融落实为国家战略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一是普惠金融事关发展和公平。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创业创新改善民生保障就业增进社会公平感、获得感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持防止脱实向虚。

二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普惠金融以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金融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金融支持有助于他们提高经营效益和收入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精准金融支持和资金融通。

三是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有相当一部分在县域和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有利于为农业兴旺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富裕文明提供更多的金融血液。

四是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主动配置普惠金融资源有利于广泛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绿色生态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草原旅游、休闲农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区的金融需要有利于大力发展订单、仓单质押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稳妥推进试点地区农村承保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融资业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加大特色产业信贷投入支持带动贫困人口致富。

新时代普惠金融工作成效明显。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使用已广泛普及电子支付迅速发展保险产品和服务使用稳步增长信用建设稳步推进消费者金融素养不断提升金融消费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信贷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平稳增长信贷抑制不断改善。

首先是组织体系日益形成。截至2018年底两大政策性银行成立了“扶贫金融事业部”。全国大型国有银行总行设立专门委员会和普惠金融事业部6万余家支行及以下网点从事城乡社区金融服务。农村中小银行众多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户等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大中型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下沉”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也积极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江西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金融服务在全省1.6万余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3500多个贫困村覆盖率超过90%。

其次是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商行小微企业贷款6万多亿元增速高于16%;民营企业贷款余额逾5.6万亿元。大型国有银行全年发放普惠性小微贷款金额2.25万亿元。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农村中小银行占银行业13%的贷款规模贡献了近3成的涉农贷款、小微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近800万户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户数的45%;普惠型农户贷款户数近2800万户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农户贷款户数的83%。股份制银行积极增加表内融资供给、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第三是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支持国开行、农发行通过发行金融债筹措信贷资金按照保本或微利原则发放低成本、长期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中央财政给予90%的贷款贴息;有的对贫苦地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给予一定保费补贴。央行多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中小银行继续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规模鼓励发行中小金融债券和资本补充债券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

银保监会明确表示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各项政策引导效果正在显现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融资成本已持续下降2019年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6.87%较2018年下降0.52个百分点;5家大型银行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则低至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