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秒的痛承载了32年的爱,是多么沉重的代价。天地之难,避之不及。唐山大地震亦是这样,无论是1976年的真实地震,还是电影里的地震,都真实的写出了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随时可能因为天灾而改变,因为这部电影已经不单单在讲述唐山大地震,这场地震只是一个引子,它只占片中前10分钟,然而真实的地震是需要10分钟吗?剩下的近2个小时,是在为我们讲述地震,如何改变了一个平凡家庭。

无可否认,《唐山大地震》确实已经做到了情感真挚、细节考究、场面震撼、催人泪下,地震来临的那一刻,元妮和丈夫都不在屋内,两个孩子的哭声,纠结着一位母亲的心,从元妮的哭声中我们可以理解母亲的那种说不出的爱,当两个孩子同时被压在废墟下且又只能救一个的时候,元妮的心几乎要崩溃了,这时,我看到了,在方登的眼里,母亲就是她的世界,她多么希望母亲救自己,却又想救弟弟,挣扎着的方登听到母亲选择了弟弟,我想到了当时的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被完整的刻画出来,冯导在拍摄这个片段时,肯定也想到了那时的社会性质。

剧情还在继续演绎着,当我看到前一秒还是一个拉车夫的方达,为什么在后面就是有钱人了呢?这个问题或许得问冯导,他在设想时或许想节省时间而忽略了那个部分,他可能认为这个场面大家应该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忽略了,就算大部分的人会理解,可是那些老一辈的人呢?他们或许不理解呢?那么这部影片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地方,或许会引起舆论的议论。

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或许只是这样,冯导还是打着大地震的旗号,或许放映后,冯导也有点后悔,影片不应该取名叫《唐山大地震》,应该叫《母爱》,或许叫《天灾一家亲》,这些题目大家在看之后或许可以接受,但是你如果用这么大的题目,我觉得主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冯导就是想要创造中国电影最高票房,而自己就成为了顾名思义的票房之王。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电影可以从中间汲取很多故事和材料,可是冯导就是描写了一家人因为灾难而遇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丈夫不幸意外,儿子的变残疾,女儿离家的32年,关于地震这个主题在整个影片中只有开头的所谓唐山大地震,和结尾的汶川地震,中间并没有关于地震的讯息,虽然冯导在影片中很好的设计了开头结尾呼应,但是他忘记了最主要的,“地震”啊!并不是要结构分明,老实说,影片并不是要讲究结构的,最主要的还是中心!可惜,冯导没有考虑到这个。

最后,我想,《唐山大地震》最感人的一处是,就算是只有23秒的痛,但是却有32年的爱来挽回,爱总比痛来得多。这种爱比大海还广博,比阳光还温暖,比雨水还温润,比清风还柔软!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墓志铭:活过,痛过,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