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其它最高表现形式包括艺术创造、文学创造、政治思想创造等)。人与其它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类具有极强的创造能力,可以无中生有,进而改天换地。所以,评价一位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指标,应该是看其科学创造能力,以及在科学原创方面的贡献。

发表“单一作者”论文,是考验一位学者科学创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位学者在其整个科研生涯之中从来没有发表过单一作者论文,那么其科学创造能力就理应受到怀疑。一则有南郭先生之嫌,二则有科研能力不全面、存在严重短板之嫌。这种怀疑适用于所有科学学科,因为即使对于那些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其学者也应该能够把自己贡献的那一部分单独拿出来详细论述,形成一定数量的单一作者论文。

发表“单一作者”论文,从理论构思、模型建立、数学推导、以及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编程仿真、数据处理等等,都需要由一个人来完成。还有,论文的撰写、投稿、以及根据审稿人意见修改稿件、回复审稿人等工作,也必须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发表“单一作者”论文需要很强的综合科研能力,也是考验一位学者真正科研能力的试金石。

培养这种综合科研能力,需要从读博士期间就开始,并且持续一生。读博士期间,要有意识地撰写、发表一两篇“单一作者”论文,培养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毕业之后,在一生的科研生涯之中,也要持续地发表一定数量、一定比例的“单一作者”论文,这是成为优秀科学家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科的不同,这个“数量”、“比例”可以比较高,也可以比较低,但不能是零。最忌讳的是成为导师之后,就不再巩固与提高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而只是读读热门论文、提出一些基本思路,把细节交给学生去完成。长此下去,自己也就渐渐地失去了在学科一线开疆扩土的能力,自己的科学家生涯也就早早地结束了(成为管理者)。

思想,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大脑之中的事物。科学创造是在个体大脑中进行的,其他人的思想以及其它信息必须经过个体大脑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科学创新成果。现实科研环境越来越不利于静下心来深度思考:考核层层加码,胡萝卜加大棒,很容易随波逐流。如果只是发表多作者论文,就很容易麻痹自己。做学问是良心活,不能自欺欺人。通过发表“单一作者”论文,可以让自己保持清醒与活力。

另外,对于多作者论文,每个作者的贡献很难准确地讲清楚。尤其是现在的许多论文,把一些对论文内容没有贡献的“重要人物”加入到作者的行列,让人更加难以判断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比如,你是一篇论文实质上的“单一作者”,但做为导师或者课题领导的“通讯作者”硬是把其他人加为作者,如果你把这样的论**为自己的代表作是很吃亏的。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发表一定数量的单一作者论文,真正准确地展示自己的科研能力。

下面以我的博士导师、南加州大学电机系Mendel教授为例,看看单一作者论文以及多作者论文在他的科研成果中的地位与作用。Mendel教授不开“组会”,而是“一对一”地指导学生。所以,Mendel教授的论文大多数是两作者论文:他和他的一名学生。大多数情况是学生第一作者、他第二作者,也有一些他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的论文,那也是由于他的贡献确实比学生大。Mendel教授还有不少单一作者论文,而他的论著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单一作者。下面是Mendel教授在google scholar被引用最多的10篇代表作:

以上分布表明,“单一作者”论文或论著在Mendel教授的科研成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前五篇代表作有三篇是“单一作者”。这也说明Mendel教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位独立而优秀的研究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立新科学网博客。

• 驳“课堂结合学科前沿是个荒谬说法”

• Matlab被禁是理工科科研的一场“禁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