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以个案研究(Case Study)闻名的商学院,变成被业界研究的“个案”之一。

**今年10 月中的《福布斯》(Forbes)杂志,便以专文彻底解剖哈佛商学院个案,不谈教学理念、不谈未来愿景,就像一般有营业收入、支出费用与投资报酬的企业,让你看看哈佛这块招牌如何赚钱。

95岁的哈佛商学院,去年营收超过2.9亿美元,占营收三成以上的出版品贩售是主要财源。

只要冠上“HBS(哈佛商学院简称)”名号,无论是个案研究、课堂讲义与教学VCD全都炙手可热。光是个案研究资料,去年就销出670万份。

哈佛商学院的品牌魅力不只如此。凡是与哈佛商学院合作的赞助企业,只要付5.1万美元,就能送一名经理人去上为期9周的课程。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履历表上加注:“我也曾是哈佛生”。

有哈佛招牌庇护,商学院教授的“副业”收入超过教课所得;所收取的顾问费通常也高于其他学校,还可使用哈佛各地的办公室资源。难怪,有位只在哈佛教了一、两年书的教授说,“我所需要的我都有了,更没有什么是我需要,却得不到的。”

**不过,再响的招牌也要面对景气衰弱的挑战。今年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一出校门就有工作的比例从90%以上,下降到88%;《哈佛商业评论》等出版品部门,最近两年已裁减一成员工。《哈佛商业评论》开始在网络上销售个案研究报告,力图振作之余,逐渐把更多的企业经营方式带入校园。

学校这么会赚钱,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也不遑多让。根据《福布斯》统计,1998年的毕业生,毕业后增加的净收入(念书前后收入的差额,再减去学费与机会成本)高达15万美元,是美国商学院第一名;随之而来回馈给学校的捐款,也达9700万美元。

不过,“经营学校跟经营企业还是有很大不同,”哈佛商学院院长克拉克(Dean Kim Clark)表示,他关心经营数字,因为“财务表现”仍是愿景达成与否的一种“评估标准”;但他也强调,虽然作法看起来很商业,但最终愿景仍是会回归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