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土音乐家之影音典藏-李泰祥大师(艺术与民歌篇)

余光中的传世名作《传说》可以视为这种民族精神回归的一种集中展示:音乐由猛烈的吉他大和弦开始,然后揉合进电子合成器制作的风声,清晰地描绘出黄土高原的景象。紧促的吉他声预示著高原风貌背后可能的不安情绪。继而是齐豫苍凉抑郁的低音“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旋律随即转入慢板的抒情部分“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曲调悠远绵长,上下两句连贯紧凑,一气呵成。抒情部分结束后,是实景的描写,“从青海到黄海”。“山也听见”之后,是突然的旋风声响,最后是“风也听见”。总共四句诗歌,而旋律则紧扣诗歌意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旋律的出现一定是根据北方语系的音节勾勒出创作灵感的。且听,“北方”、“青海”、“山”、“风”都是现成的标准普通话(国语)发音。其实这种现象在李泰祥的作品中还屡有多见。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西方喧叙调或中国古代诗歌的念法,甚至有可能来源于对陕北地区“信天游”的摹仿。第一段描写“黄河”的低沉慢板之后,乐曲转入中速。配乐部分也由较简单的弦乐逐渐演变为进行曲式,直至最后的大合唱。《传说》全曲一共四段,每一段的旋律和主题动机相仿,但又略有区别。齐豫也利用多种发音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其后“长江”、“我”、“我们”三个主题,气势恢弘,又极富亲近感。

数字化档案数量及单位:1件03页P.2

典藏品数量及单位:1件03页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