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扬州大洋影音负责人高崇武向记者透露比张永寿更早的剪纸大师包钧的作品《设色虫草册页》孤本昨在镇江博物馆现世。扬州文化学者、非遗专家管世俊对此大为惊奇称这一作品的出现填补了扬州剪纸史料研究的空白。
“镇江博物馆保存的《设色虫草册页》共12册页保存非常完整与历史记载非常吻合是迄今为止扬州剪纸最早的实物遗存。”昨天傍晚记者赶到扬州文化学者、非遗专家管世俊家采访他对这一发现一直非常激动。
据管世俊介绍史料记载扬州历代民间剪纸艺人众多其中史书记载且有代表性的有两家∶一是包家一是张家。包家起源于明代文臣包壮行张家起源于清代张万国包钧为包壮行的后人是比剪纸大师张永寿更早的剪纸艺人。
“清代诗人陈文述在《画林新咏》中作诗称赞包钧:‘剪画聪明胜剪花飞翔花鸟泳萍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并说明包钧剪纸仅见清蒋光煦藏剪画设色册十二页可惜包家此剪纸自此断代未能传承下来。”管世俊说这说明早在清代这个作品就已经是孤本了。
近日高崇武正在为中国剪纸博物馆制作关于扬州剪纸的电视艺术片对于材料中关于剪纸大师包钧作品“已经失传未见实物遗存”的记载他感到非常可惜。
为了使片子的佐证资料更加翔实、丰富具有多次申遗片制作经历的高崇武尝试从网上着手寻找图文资料“没想到网上有图文显示‘包钧作品存世极少目前仅知镇江市博物馆藏有数件。’”
获悉这一线索高崇武非常兴奋立即请中国剪纸博物馆馆长王京联系镇江博物馆以期找到一些遗存。
昨天上午经过反复确认高崇武随王京、管世俊一行前往镇江实地探访在镇江博物馆的档案室找到了这套《设色虫草册页》。
“查找目录发现这是1965年由一位镇江藏友捐出的个人藏品。”管世俊介绍从实物上的收藏印章可以看出该作品辛亥年间还曾被一位丹徒县人士收藏“可以说几经转手还能保存这么完整实属不易。”
记者从高崇武拍摄的影像资料上可以看到《设色虫草册页》的剪画作品活灵活现如同水墨画。“包钧的作品远看像水墨画近看才能看出薄薄的一层纸是剪纸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管世俊赞叹“我们还发现这本册页连题字和印章都是剪出来的。”
“我从现场的一个册页上看到一点隐隐的墨迹本以为是云彩。仔细核对后发现那是与它对开的册页印上去的二者非常吻合。”管世俊据此推断包钧创作时可能是先剪纸然后贴在宣纸上再用绘画中点彩的手法进行着色合上后才有这个墨迹“这就与史料记载吻合包钧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能和扎实的剪纸技艺同时还是书画和印章的高手。”
管世俊表示目前只能从现有作品中进行浅显的分析也许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有新的发现。
据管世俊介绍扬州剪纸的发展共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民间装饰多用于剪窗花等装饰用途;第二阶段是包氏将剪纸艺术与灯彩、刺绣结合起来;第三阶段是包钧创作了剪画将剪纸与绘画结合起来这是剪纸艺术的高峰;第四阶段张氏把剪纸与民众结合得更为密切为居民提供鞋底等花样;第五阶段张永寿将剪纸发展成了高雅的艺术。
“这五个阶段每迈出一步都很不容易可惜的是包钧的剪画技艺已经失传《设色虫草册页》是扬州剪纸发展到高峰状态的唯一见证。”管世俊曾参加剪纸的申遗工作他兴奋地说“日本外宾曾称赞张永寿的作品为观止之作包钧的这个唯一留世的作品更让人叹为观止。”
而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镇江博物馆起初认为这只是画本一直把这部作品当作绘画作品进行馆藏根据年代等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管世俊介绍“听到我们的介绍他们也认为这是一部了不起的遗存。相信这一发现可以让这部剪画册页的价值有所提升。”
扬州剪纸史料记载包钧作品的艺术价值分别是将剪纸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和至今已失传成绝唱“以前我们只能从古人的笔记和诗词里了解这个作品的大概今天我们看到实物大为惊叹它填补了扬州剪纸史研究的空白。”管世俊说。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