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不尽的论战之中,尤其是政策的讨论,总不时会出现 “人都是安份守法的,于是…”、”人都是投机自私剥削他人的,于是…”、等等等的说法,并不时举出真实案例与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述。而同一时间,另一方,也往往总是能提出对应的反例来驳斥(打脸)这一方,众人无不拍手叫好。这样的场景,已经不知道反复重演了多少次,仍不断的重复中。

依逻辑来看,上述用一个反例来反驳对方论述,是数学上常用的反证法。诉诸事实与逻辑是好事,然而,这有个诡异的地方。就是,两方都各自提出证明己方是 True 的一些事实案例,也各自提出一些事实案例证明对方是 False。那么,就双方提出的事实们的总合来说,要嘛是双方都 True,要嘛双方都 False。但这显然不合理,因为双方的论点是互斥对立的。也就是说,这是个”零和赛局”。所以,这样的争论,必无可避免的陷入,双方各坚持己见,并完全否定与忽略对方的事实与论点,而且永无止尽的交互攻击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跳脱这个无止尽的泥沼呢?

有的,我认为关键在于转向统计事实的全局观讨论。

现代社会的规模动辄上百万人,不必然全部都善良或全部都邪恶。现实生活中,必然有少数特别善良,也必然有少数特别邪恶,还有许许多多介于中间好坏程度不一的人,和许多随环境氛氛而跟着好、跟着坏的人。于是,在搜集并衡量所有人的整体状况,预期会得到一项统计分布示意图如下:

在往上拉到全局的统计概观之后,再回头检视 “本善”、”本恶” 的论点,就一切就清楚了。不难理解,其实 “本善”、”本恶” 可说都对,也都不对。都对的原因是,社会上的确存在有一定比例的少数特别的善良(本善),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少数特别的邪恶(本恶)。而都不对的原因是,他们都只用局部的片面案例,来概括整体的状况(以偏概全)。因此,只要将原本一刀切的二元分法,升级到统计分布的分众管理的思考,就能得到完整而清楚的出路了。

上述的观念不难理解。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将观念落实在生活中,或是要从身陷于论战之中的情绪跳脱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目前我想到的修正方式是:

其一,尝试在问句之中,习惯性的加上”统计”二字。

例如: 将 “这论点根据的事实为何?” 改为 “这论点根据的统计事实为何?” 。有些习惯是由外而内的,一旦对话或思考中多了”统计”这二字,有助于提醒自己意识到”局部/全局”的差异,而尽快从偏见中脱身。

当两方的统计事实有出入,或是根本没有统计事实时,那么当下最重要的事是,就是去取得统计事实。唯有不断取得并揭露统计事实,才能跳脱零和论战而导向收敛的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