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网上虽有这个词,却没有见到清晰的解释。根据上下文理解,它应该是指瓜藤靠近土地的部位。
我这里所写的瓜蔸,实际是我老家人对房前屋后、池塘边、田墈边、水渠边或路边能够被利用,种上蔬菜或其他庄稼的小块地,与网上的解释有所不同,也许就是“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别吧。
我老家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小山丘很多,耕地却少,大块的旱土甚少,大块的菜地更难找,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瓜蔸却很多。
瓜蔸很小,是真正的弹丸之地。小的不足1平方,要是有个10多平方就算很大的了,但它肯定不宽,像一条挂在路边或平铺在水塘边的带子。
正是因为它小,所以才遍地开花,随处可见。瓜蔸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充分利用土地的最好证物。
瓜蔸除了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靠近有水的地方,或池塘边,或小溪边,或水田边,相对山坡上的旱地,水源要充足一些,较适合种植蔬菜。
别看小小的瓜蔸也许只能种三五蔸瓜菜,大的也不过种几十来蔸。但它却是它主人一家人一年到头蔬菜的主要来源之地。如果说稻田是农民的粮仓、米袋子,那这瓜蔸也可称得上是农家的菜窖、菜篮子。
在我的记忆里,除了自家房前屋后的沟凼边的瓜蔸属于房屋的主人外,其余的瓜蔸,不论大小、坐落位置,也不管是集体统一开垦的,还是个人私下造出来的,都归生产队集体所有。
那时的瓜蔸,除生产队集体种植一小部分外,大部分都是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是农户“自留地”的一部分,由农户自主耕种。
农户大多会根据瓜蔸所处位置和各自的偏好,种植季节性的蔬菜。由于气候的原因,在我老家一带,六七十年代蔬菜品种不多,季节性也很强。
春夏季节一般是种植瓜类居多,南瓜、冬瓜、丝瓜,还有茄子、豆角、辣椒、大蒜、香葱等是每家每户必种的。秋冬季节,则是萝卜、白菜、芥菜、甜菜等为数不多的品种唱主角。
每个季节种植的蔬菜品种不一样,同一品种也有早熟的和晚熟的,有早种的晚种的,所以瓜蔸里一年四季的景色也就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春天刚刚来临,瓜蔸的主人赶紧收割最后一蔸冬菜,清除杂草和菜蔸,翻挖并平整好瓜蔸的土,择机再播下春季蔬菜的种子,在一番春雨过后,便可看到瓜菜种子的幼苗争先恐后挤开瓜蔸的泥土,从土蔸里慢慢地钻出来。
此后,如果是晴天,清晨出工前或傍晚收工后,就会有人或提着水桶,或挑着汙桶,或拿着汙勺,去给瓜蔸里长得歪歪扭扭憨态可掬的幼苗浇水或施肥,盼望它们快点成长。
等到这些瓜苗长到一两尺长时,主人便开始在瓜蔸里支起几根光秃秃高高矮矮参差不齐的树枝,并用事先搓好的稻草绳,把一根根树枝连接起来形成瓜棚。
再用一些小竹枝、稻草或旧布条,或就地扯些长长且有韧性的野草,把瓜藤牵向瓜棚,让它慢慢地爬上瓜棚,那状态就像一个了年纪的老人牵着姗姗学步的孩童在瓜蔸里游玩。
在春雨的浇灌和主人隔三差五所施肥料的催压下,瓜藤也不负众望不负春光快速成长,瓜藤很快就将瓜棚装扮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看似一座座人造的小山。此时房前屋后的瓜蔸也成为我们儿时捉迷藏的好去处。
瓜藤上了瓜棚就会慢慢地接二连三地开出诱人的花朵来。瓜藤开花时好像都很害羞,所以大都是到了夜晚才绽放。几乎每天清晨瓜蔸里的瓜藤都会有新花绽放,不断地向前来给它浇水施肥的主人报恩:我要给你结瓜了。
小时候,我最喜欢南瓜藤上开的那朵朵黄花,长长的茎,颜色特别鲜艳,它像个黄色的小喇叭,中间还有一支花蕊。带瓜的花则会有个圆圆的南瓜仔,瓜蒂的花谢后但还没完全干缩掉下前,就像一个系着黄绸布的鼓锤支在南瓜藤上。
蔬菜开花的季节,也是蜜蜂们忙碌的时节。它们穿梭于瓜菜的花朵中,采花蜜的同时还充当花粉传递的使者,为瓜果带来丰收的希望。
到了秋收的季节,瓜果满棚硕果累累。暗黄透红的大南瓜有的已经长得比脸盆还大;青绿色的冬瓜又肥又长,有的比七八岁小孩的个子还高;主人准备留下做种子的丝瓜,也渐渐由青绿变成桔黄,光光的表皮在太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围在水塘边的一圈瓜蔸,瓜棚上更是挂满了密密麻麻又大又长的瓜果,好似一个天然的露天瓜果展览会。瓜棚的倒影随着微风在塘水中荡漾,不时有鱼儿穿梭其中,好像鱼儿也上岸来参加瓜果展销会了。好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也是那个年代乡村一道壮观靓丽的风景。
冬天来临之际,各家各户又会将瓜蔸的土翻过来,撒上冬菜的种子,瓜蔸由灰青的表面又慢慢绿起来,好像正在为寒冷的冬天纺织一床绿色的毛毯。
随着温度的降低,这绿色的毛毯也会自动变厚变宽,有的还会点缀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花。它给瓜蔸“保暖”的同时,也给寒冬增添了一抹春意,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春的希望。它好像在告诉主人:冬天过后,就是春天,无须等待。
瓜蔸里种植的这些蔬菜大多是供给自家人食用,也有种得好的,雨水充沛的年份,瓜果收成好有多余的,可储存的南瓜、冬瓜,摘回家放在地窖或家里阴凉的床下,到蔬菜淡季时做补给。
多余的也会送人或互相交换,或作为饲料给家里的猪牛享用。也有些农户会把多余的蔬菜挑到集市上出售,再换回食盐、火柴、煤油、肥皂、牙膏之类生活必需品。
在众多的瓜类中,我对丝瓜情有独钟。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我家分布在附近几个水塘边的小瓜蔸每年都种丝瓜。
我家灶屋(厨房)门口的沟凼边的瓜蔸,母亲都会种上四五蔸丝瓜,由于沟凼边土地肥沃,又靠近水塘,用母亲的话就是“丝瓜藤长得贼快”,丝瓜结得多长得也快,一根丝瓜藤一季可以结出八、十条丝瓜来。
母亲用几根竹杆架起来的丝瓜棚,站在屋外的阶基(过道)上就可伸手摘到成熟的丝瓜,所以这个瓜蔸的丝瓜是家里最应急的蔬菜。
有时早上来不及到其他瓜蔸摘菜,母亲把菜锅架在灶台上,出门站在阶基上不用一分钟就能从丝瓜棚上摘下两三条丝瓜,去皮后烧着吃或做汤就解决一家人早餐的下饭菜。
由于丝瓜结瓜早结的多长得快,小时候春夏交替蔬菜的淡季,其他蔬菜少,丝瓜就成了我家的当家菜,有时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吃,昨天吃,今天吃,明天还吃。
也许是母亲的厨艺好,也许是丝瓜本身味道好,或兼有之,那时的丝瓜都是甜甜的,我和家人总是百吃不厌。现在回忆起来,嘴巴还会不自觉吧嗒吧嗒地流出口水来。
可能是那时丝瓜吃得太多,我们兄弟姊妹小时候个个长得像丝瓜一样单瘦苗条,行走如飞。
丝瓜除了吃,还会留下一些让它变老,老丝瓜的籽留下来做种,丝瓜瓤(我们老家叫丝瓜筋)则用来洗碗、洗锅等。虽然我在城里生活了四十多年,超市里餐具的洗刷用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我还是沿用丝瓜瓤洗餐具、炊具。
我觉得它比超市里出售的洗刷用品都好,能去油却不粘油,还耐用也不霉变,安全方便,真正的环保产品,价格也很便宜,几元钱可以用上一年,性价比无疑是最高的。
由于建房、修路、农田改造、兴修水利、加固塘坝河坝以及乡村庭院环境美化等诸多原因,现在老家的瓜蔸越来越少了。特别是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瓜蔸,几乎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今,城郊的菜地里,或乡村的田垄里到处支撑着五颜六色的塑料大棚,里面种植的菜品,不仅有当季的果蔬,也有反季的蔬菜,还引进了很多外地甚至外国的蔬菜品种。
种植方式也由单一的土地栽培发展到无土也可栽培。经营模式也由传统的一家一户栽种,变成是公司+农户的规模化种植、工厂式生产。
如今想吃的蔬菜,不需等到相应的季节,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供应。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红利。
年纪大了,人就有些怀旧,思念故乡,怀念儿时,这是人之常情。同时还需以与时俱进的心态,走出心中小瓜蔸那弹丸之地,敞开心怀,去拥抱新时代,走向未来,迎接并享受更加灿烂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