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朋友在种植甘蔗都不深耕和整地,或者深耕整地很少,这是甘蔗生长不好、甘蔗产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甘蔗深耕整地就像人吃饭一样,人不吃饭就不能生存,甘蔗没有经过深耕和整地也不会生长旺盛。所以为了保证甘蔗丰产,就必须掌握两大招:土壤改良与精细整地,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深耕整地工作。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土壤的潜在肥力,创造和提高土壤肥力,逐步建成高产稳产的保水、保肥、保土的“海绵地”。综合各地经验,改良土壤主要是抓住以下措施。
- 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标准之一,为机械耕作和灌溉创造条件,减少土、水、肥的流失。我国甘蔗多分布在丘陵旱地,蔗地不平,水、土、肥容易流失,影响产量。要根据农田基本建设的全面规划,把蔗地平整,建设水平梯田,建设“小平原”。平整土地要抓住重点,根据可能逐步实现。尚未平整的坡地,在种甘蔗时应以开挖水平植蔗沟较好,这样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
- 深耕改土
深耕是加深耕作层,促进土壤风化的有效方法。大部分蔗地一般是耕作层浅,必须进行深耕改土。深耕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可以使底土疏松,使生土变熟土,死土变活土,加速生土层的熟化。
★深耕效果
深耕后土壤疏松,雨水能迅速渗入土壤中。晴天水分蒸发慢,渗入多蒸发少,水就在土壤中贮藏起来,不断供给甘蔗生长需要。根据试验测定,将深耕一尺与一般耕深进行比较,土壤含水分增加百分之一到三,每亩可多贮水三到九吨。深耕可以加速土壤的风化,使土壤中的潜在肥力释放出来,使不可给态的养分转化为可给态养分,供甘蔗吸收利用。施下的肥料,在土壤中可以贮藏起来,不易流失。深耕改良了土壤,可使甘蔗根群发达,吸肥吸水范围广,增强抗旱抗倒能力。
★深耕因地制宜
深耕的深度,不是越深越好。从实践经验来看,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层的深浅、肥料的多少、排水情况、机械化水平和劳动力等条件来全面考虑,确定合理的耕作深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机械化水平高、有机肥料积集得多的,可耕深一些。
土壤渗透性差和排水不良的粘土蔗地要耕浅一些,否则雨后积水,甘蔗会生长不良。甘蔗是须根作物,根系多数分布在表土层。种植过程中,曾进行过深耕一尺五寸和二尺五寸的试验,生长后期挖土层进行观察,发现甘蔗根系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七(以条数计)分布在种苗到土面的六、七寸土层内,百分之十六到四十分布在种苗下四、五寸的土层内。
这两部分根系占全部根系的百分之七十三到九十五。根系的主要吸收面积也是在这个范围内,一尺土层以下的根仅占百分之五到二十七。结合考虑当前的生产条件,一般深耕以七寸到一尺为好。
★深耕时机
秋季开荒翻地,可以减少虫害,可以促使土壤风化,又可保持水分,增加来年的收成。利用夏收复种以后,秋收以前这个有利时机,把深耕改土搞好,以便种秋植蔗。有的秋植蔗套种在秋红薯、秋玉米地里,就要在这些作物播种前进行深耕。冬季也是深耕改土的好时机,把冬闲变为冬忙,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深耕改土,为冬春种甘蔗作好准备。
★深耕方法
深耕的方法,可分为局部深耕和全面深耕。
1、局部深耕
植蔗沟深耕,将植蔗沟挖宽一尺二寸左右,深度根据上述原则确定。深耕时不翻乱土层,把表土放在一边,底土放另一边,挖够深度后,把部分表土放回植蔗沟种蔗。也可以用牛或拖拉机犁耙一、二次,再开植蔗沟,把沟内的松土拨上畦顶,再将植蔗沟犁深数寸,将犁松的底土拨向一边,然后翻回表土种蔗。这种深耕方法花工少,在目前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值得推广。
2、全面深耕
把全田犁深到同一深度,一般是用大型拖拉机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土壤肥力低、耕作层浅、有机肥料不足的地方,耕作的深度最好是逐年增加。
- 以肥改土
主要是指用有机肥料改土。土壤里没有充足的有机肥料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质的。因为有机肥料在土壤细菌分解的情况下,形成腐植质和甘蔗易吸收的养料。腐植质在钙离子作用下,产生粘结作用,把土壤中分散的泥沙微粒结成小团粒,形成团粒结构。这种团粒结构比较稳固,遇水不容易散开和膨胀,遇旱收缩不多。
以肥改土,可以使粘土板结地变得疏松、柔软,使沙土变得团聚不散,使经过深耕后的土壤变成深、松、肥、软的海绵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所以只有增施有机肥料,才能从根本上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果这个措施跟不上,深耕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处理不当,还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深耕以后最好每亩施土杂肥二百到四百担,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到百分之三左右。土杂肥多的可以在犁耙地时撒下,实行全面施肥。一般将肥料集中深施在植蔗沟。肥料的深施有利细菌的分解,生成和积累腐植质。
- 以土改土
以土改土也叫客土。要根据土壤的不同特点进行。如粘土掺沙土,沙土掺粘土,使粘土不粘,沙土不散。客土还有增厚土层,增加土壤养分的作用。经过改土的蔗地,甘蔗生长好。蔗地客土,就地取材,容易做,效果好,增产增收。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蔗地改土的经验,他们说:“年年挑新土 (客土),甘蔗年年猛(猛是地方语,即生长旺盛之意)。”
- 轮作改土
合理轮作,可以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使各农作物都得到较好的收成,同时可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甘蔗和豆科作物轮作
甘蔗和豆科作物轮作,是比较好的轮作方式。因为豆科作物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作养分。同时豆科作物根系发达,枝叶茂盛,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素较多,有利提高土壤肥力。
★甘蔗和水稻轮作
甘蔗和水稻实行水早轮作,对水稻增产有利。因为经过种旱作甘蔗,土壤得到充分风化,甘蔗叶和根系大量在土壤中残留,使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得到补充。水稻后种甘蔗,杂草少,地下害虫少,同时有利土壤积累腐植质和改良土壤结构。但种水稻后土壤粘结,要及时犁晒,使土壤得到充分晒白,防止影响整地质量。
★甘蔗和玉米轮作
部分蔗区是玉米和甘蔗轮作,两者都是禾本科作物,地力消耗大,虫害和杂草多,在轮种甘蔗时,如果不增施肥料,不加强田间管理,就会极大影响甘蔗产量。合理的间套种是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也是一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方法。
如果甘蔗间套种矮秆的豆科绿肥适时压青,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但如果压青不及时,也会影响甘蔗的生长。不合理的间套种,比如冬春植甘蔗间种玉米,会使甘蔗减产,玉米也生长不良。我国高温多湿,对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有利,所以有机质的合成快分解也快。由于淋溶作用强,加上复种指数高,每年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养分,地力消耗大。因此要夺取作物的稳产高产,必须经常补充养分。根据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批改土,反复改土,经常改土。抓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这个根本矛盾,不断增施有机肥料,使土壤适合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甘蔗大面积高产稳产。
精细整地
甘蔗播种前要精细整地,使土壤耕作层松碎,土肥相融,土面平整,保水保肥,有利播种,为甘蔗发芽和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整地质量的好坏,对保证全苗壮苗,获得高产有很大的影响。整地工作主要是碎土耙平、开植蔗沟和排水沟。
- 碎土耙平
种甘蔗的土壤,按成土的过程来分,主要有自然土壤、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这些土壤性质不同,整地方法要因地制宜。
★自然土壤
主要是未开垦的荒地,耕作层没有熟化,杂草多,土质有粘土也有壤土。开荒种蔗时,要深耕晒土,多犁多耙,清除杂草,施肥改土,有条件的平整土地。
★旱地土壤
长期种植旱作物而形成的,多分布在丘陵坡地,排水和耕作性能良好,犁耙时较易松碎。而分布在沿河两岸的冲积土,也有部分是旱地土壤。因其耕作层较深,土质粘重,要随犁随耙,采用犁、耙、滚、打相结合的方法,用机引重型耙来碎土效果更好。在冲积土地种蔗,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十犁甘蔗九犁烟”的整地经验。
就是说,在这种土地上种蔗,秋天要经过反复犁、耙、滚、打等作业,使土壤松碎,脚踩上去,陷入土一两寸深。这样的土壤保水好,甘蔗萌芽整齐粗壮,蔗茎清甜。
★水田土壤
长期在水层浸积条件下形成的,一般有机质的含量较多,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如果水田作物收割后,要及时犁晒,让土壤充分风化,趁雨后土壤湿度适宜时耙碎整平。
- 开植蔗沟
植蔗沟要做到沟深底松。甘蔗种深一些,有利培土,能防止或减少倒伏,在旱地还能增强抗旱能力。植蔗沟底宽五到八寸,适宜的深度要根据土壤深耕和排水情况来确定,一般八寸到一尺二寸(沟底到松土面),排水不良的蔗田宜浅些。用机引甘蔗开行犁开植蔗沟,质量好,工效高。用牛开植蔗沟深度往往达不到要求,要用人工把沟中部分碎土拨到畦顶上。如果植蔗沟仍不够深,可以再套犁一、两次。
总结:想要提高甘蔗的整体产量,土壤的深耕和整地很重要,需要选择合适的深耕方法,根据甘蔗的要求来决定如何进行深耕整地。只有在种植之前掌握深耕整地的方法,才能有助于收获味甘甜美的甘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