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村”的甜蜜期望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1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本网记者 付磊磊

  亩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甘蔗,种植面积却不增反减,不少蔗农选择退出……干驿镇社湖岭村党支部书记徐元平陷入思索。

  社湖岭村是干驿镇远近闻名的“甘蔗村”,早在2000年以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甘蔗,全村种植面积300多亩,这样的规模,在以粮棉油为主的平原地区并不多见,该村也有了“甘蔗村”的称号。

  然而,发展至今,甘蔗面积却从300多亩缩减到不过百亩,原因何在?

  5日上午,走在社湖岭村,田间地头已不见成片的甘蔗林,此时,离甘蔗收获已过去一个多月。

  在该村5组,年近65岁的甘永香种植甘蔗近20年,他家门前的甘蔗地已经种上了马铃薯。在马铃薯旁,一块约20平方米的空地上,全部用土覆盖,旁边还有枯黄的甘蔗叶。

  “这里面都是埋的甘蔗,是刚刚收获的,甘蔗在收割之后,需要‘窖藏’一段时间,这样甘蔗才更甜。”甘永香说,种甘蔗比种棉花、小麦等传统农作物要划算得多。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收获甘蔗6000多根,一根平均可卖4元,一亩地的收入可达2万多元,除去成本,一年可创收1万多元,加上还种植一季马铃薯,收入还会有所增加。

  “种一季棉花,一季油菜,亩均收入3000元就到顶了。”甘永香说。

  “这么好的效益,为何不增加种植面积呢。”记者疑惑。

  “不好卖,种多了也是浪费。”甘永香回答。在该村,蔗农一般以自销为主,每年收获后,村民们就推车进城贩卖。

  甘永香说,自己年底收获一亩三分地的甘蔗,零敲碎打的自销,往往要卖到第二年的5月份才能卖完。

  对于面积的缩减,徐元平也感到无奈。“甘蔗种植需要精力和时间,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靠家里的老人,很难种出规模。年轻人的外出,带走了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这也是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

  如何再兴甘蔗种植规模,徐元平认为,主要是解决销路问题。他说,20多年的种植历史,蔗农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不存在技术问题,只要能调动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甘蔗种植很容易推广。

  对此,该镇农工商总公司经理甘望香认为,可尝试引进糖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解决销售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助农增收,还可以促进村级经济发展,达到农户、村集体、企业“三赢”的局面。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