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乡村纪实(7):甜也甘蔗,苦也甘蔗,说说甘蔗的那些事

每年2月份前后,在广东徐闻一望无际的甘蔗地里,人们正忙于砍蔗。据了解,徐闻甘蔗种植面积超过24万亩,总产量121万吨,产值6亿多元,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主要是糖蔗)生产基地之一。

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喜温、喜光。徐闻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极少霜冻,很适宜甘蔗的生产,具有甘蔗栽培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也存在冬春干旱和夏秋雨量多、台风的威胁等。


据专家考证,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大约在2800年前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甘蔗大规模栽培在我国华南地区的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公元一世纪的《神异经》载:“南方荒内,有甘之林”,甘蔗不但能给食物增添甜味,而且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古往今来深受百姓的喜爱和称道。

大家都说甘蔗是甜蜜的事业,甘蔗的背后却充满了蔗农的艰辛和无奈,正如蔗农所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甘蔗种植来讲,挖蔗头,一天下来,累不说,还可能会被蔗头蔗皮伤手伤脚,请机耕又要花钱;剥蔗叶,蔗叶长有白毛,叶片又锋利,穿在蔗行之间,避免不了被划伤割伤;砍甘蔗,自己砍忙不过来,如果请人,平均下来每斤蔗要费用一两毛钱,运输、货款回笼等等,算下来一年没什么赚头,遇到价格不好伤心的恰如哑巴吃黄连。“甘蔗甜,甘蔗苦,最苦最累是我们蔗农”。


图中蔗农在烧蔗叶蔗根和杂草,为种植蔗苗作准备。

蔗农用拖拉机耕地,准备种植甘蔗。蔗农告诉我们,他承包这一块面种50多亩的坡地,种植菠萝已经有5年,土质变俗了,希望通过种茬甘蔗来改变土地的土质,来年再根据行情种植经济作物,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图中甘蔗苗长势正旺。

甘蔗收割期,徐闻需要大量外来劳动力。图为砍蔗的农民工集中在士多店、早餐店,等待坐车前往蔗田。



他们使用雷州半岛特有的弯刀 和支架,把甘蔗砍下来,绑好、一捆捆的叠放在田间,有时砍一垄地需要连续十天半个月。每天一早就下田,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不管天雨天热,他们都要穿上厚厚的衣裤,以防甘蔗叶子割伤皮肤。

“今年砍蔗有百多元一天,比去年高,砍蔗太辛苦很多人不愿干,自己年纪大又没什么文化,只能干这种辛苦活”。阿婆是来自贵州凯里的苗族人。


甘蔗收割主要靠人手一根一根地砍,并用绳子绑好,功夫不少,有时遇到下雨天,又脏又累,都难找到人来砍。而甘蔗机砍成本高、扣杂多、损耗大,不划算。


蔗农从早忙碌到天黑,中饭都是在地里吃,一天忙活下来能砍60捆左右甘蔗。

十来岁的小女孩也出来帮家里砍蔗。



“装1车甘蔗8吨左右重,能有280元的收入,几十斤的甘蔗杠上车比砍的还累,好在自己身强力壮”。

“今年的甘蔗我们卖360元一吨,比去年低了差不多60元,人工最少都要130元一天,还有装车费、运输费,再加上农药、肥料、蔗苗,今年差不多又白忙了”。蔗农无奈的告诉我们。

右手拿着砍刀,左手拿着饼干的小女孩,站在父亲身旁像模像样。






图为曲界镇海欧农场。


“我们连续三年种的都是粤糖55,亩产6吨左右,今年卖给收购点的价格虽然低糖厂30多元,但不排队不要办甘蔗证,当场能拿到钱。广西甘蔗收购价比我们这里每吨平均贵100多元,收购的商家会运到广西赚差价”。阿伯告诉我们,蔗农辛苦一年没多少钱赚,赚钱的是中间商和糖厂。


每当榨季到来,糖厂送蔗的排长队,工厂满负荷运转。新的一个榨季又将到来,食糖的行情如何,蔗农又充满了希望。图为曲界镇的糖厂。

我对徐闻乡村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以记录和反映百姓生活的系列纪实将会陆续推出,欢迎大家关注。在此特别感谢《岭南视觉》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