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夜蛾成虫、蛹

苎麻夜蛾又叫摇头虫、红脑壳虫,是一种危害苎麻等植物的林业害虫。以幼虫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全田麻叶会被其蚕食一空,仅留叶柄及主脉,被害麻株生长停滞,多生侧枝。

苎麻夜蛾在长江流域1年多发生3代,以成虫在麻田、草丛、灌木或土缝中越冬。成虫白天隐匿在麻荚或附近灌木草丛中,夜间活动旺盛,有趋光习性。卵多产于麻株上部叶片背面,6 天左右孵化,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群集顶部叶背为害,啃食叶肉成筛状小孔,幼虫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或以腹足、尾足紧抱叶片,头部左右摇动,吐黄绿色汁液。3龄后分散为害,5~6龄幼虫为害最猖獗,每天可取食3~5片麻叶。幼虫期16~26天,老熟后爬至附近枯枝落叶或土中化蛹,蛹期10~25天。气温高、湿度大或时晴时雨的环境条件均有利其发生。

苎麻夜蛾老熟幼虫体长约60毫米,有黄色带黑线、黑色带黄线、淡绿色带红线等体色类型,头部呈红色,故称“红脑壳虫”,幼虫胸足3对,腹足4对。幼虫受惊后,头部时常摇动,故又称“摇头虫”。蛹长20~30毫米,比较粗壮,开始为棕色,后变为黑褐色,胸腹背面光滑。成虫多呈茶褐色,体长约30毫米,翅展约60~70毫米,前翅顶角具有近三角形褐色斑,中央有黑色环状纹和棕褐色肾状纹;后翅生青蓝色略带紫光的3条横带。

【控制技术】

1.物理措施:①灯光诱杀,在闷热无风的傍晚开灯(如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苎麻夜蛾成虫有利于减少卵源基数和危害。②草把诱杀,利用幼虫群聚和趋暖越冬习性,在幼虫向越冬场所转移前,插置一定数量的草把,诱到大量幼虫后,集中烧毁。③人工摘除卵块,管理过程中,摘除卵块或有刚孵化幼虫的叶片,集中烧毁。

2.化学措施:在苎麻夜蛾幼虫孵化高峰期,采用化学药剂可最大程度减少苎麻夜蛾种群数量,减轻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以敌百虫、中科美玲或拟除虫菊酯类等化学农药为主。每667平方米可用25%杀虫双水剂200克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0~25毫升,兑水40~50 公斤喷雾。

雨城区林业局森防站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