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屏掌控万亩良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丽

为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产品和系统集成交流,分享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案例和经验,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产品转化落地,2020年11月23~ 24日,全国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研讨会在安阳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郑州大学农学院和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农技推广中心粮油处处长王积军王积军、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宋国立副书记,主要产棉省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知名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80余家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马雄风主持会议。

中国农科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宋国立首先发表致辞。宋书记表示,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用《建议》)通过,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议还特别提到,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

作为合作单位,郑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焦浈在发言中表示,“智慧农业”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能够彻底转变农业生产者、消费者观念和组织体系结构。智慧农业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智慧农业技术,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是国家级棉花专业科研机构和全国棉花科研中心。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1958年3月迁到河南安阳;2000年3月31日增挂河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牌匾。通过智慧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棉所智慧栽培创新团队首席李亚兵主持智慧农业技术云端演示,并汇报了智慧(棉花)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棉花智慧栽培团队创新团队以作物生产栽培管理为主线,集成作物信息学,计算机嵌入系统,农业自动控制,互联网应用等多个专业相互协作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系统。使用该系统,可以足不出户进行长势监测与浇水、施肥、化控等一系列田间管理,从而实现作物生产的智能化田间管理,降低了作物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生产效益。

据了解,2020年,智慧栽培团队被安阳市高新创业园区列为重点孵化单位,并与广西田园、绿洲驼铃、中棉小康等企业开展智慧植保、无人农场、智慧化控等基地建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滨州沾化区、山东滨州农喜农业合作社等开展智慧大棚基地建设、与新疆巴州农科所、湖南棉花所、江西棉花所、安徽棉花所等单位达成智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

作为典型代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下河乡乡长王敏现场表示,全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实施智慧农业三大赋能工程。科技赋能,让智慧农业扎根成长。以大数据、信息感知技术为基础,配套完善园区视频监控、植保专家远程病虫害指导防治、水肥一体化控制、农产品质量溯源等多个系统,建成种苗培育室、品质分析质量检测室,实现园区全自动信息化运转。“据当前测算,我乡1万余亩的智慧种养大棚,有效解决劳动力3000余人,同时,科学管理程序的植入,也有力保障了产品质量,打开了市场销路。”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相关专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涉农知名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了会议。大会还进行了智慧农业技术云端展示、智慧农业技术交流与研讨,智慧农业技术与产品现场示范观摩,智慧农业项目合作交流等活动。本次会议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总书记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贺信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和产品转化落地,聚焦“三个面向”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程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