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过物资匱乏要票购买的時代,旧時叫″配给"。最初配给的是粮食,粮油被计划经济定为国家二类经济物资,不允许个人私自买卖。于是城市供应市民粮食食用油,实行按月定量供给。成人每月27.5市斤,体力劳动单位报数每人月补粮票10斤。每人供应食油3两,有人戏说"陈三两″,包米面戏称辽宁粉。大约1955或1956年,各地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市面流通。大面额的有十市斤,更大面额军用的还有粮票,但没见过,小面额的从十市斤,五市斤,三巿斤,二市斤,一市斤,五两,二两,一两,半两的都有。下饭店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粮票。出差凭出差介绍信领全国粮票,否则吃不了饭。于是粮票在黑市流通。每斤黑价三元钱,十斤票面的得三十元,大饥時,二百斤三百斤粮票可换五间正房。粮票成为名附其实的笫二货币,花三元钱买一斤粮票,到粮店买一斤苞米面要再花一角钱,这样易价苞米面就成了三元一角钱一斤。人口多定量不夠吃的,靠一个人每月几十元工资买黑市粮买不起,活不起。粮食不夠吃,副食也紧缺。食品公司发肉票,紧缺時每人过大年可凭票买半斤肉,后加至一斤,没有发二斤票的時候。平時节日不发肉票。水产发鱼票,副食蔬菜公司发白菜、萝卜票,苹果票,豆饼做的豆腐票,板碱面碱票苏达票,味素票,豆腐乳票,果品公司发木耳票,百货公司发火柴票,香烟票、鞋票、肥皂票,缝衣服的线也要票,那時节只有食用盐不要票。不发糖票,孩子得甲肝住院医生有权给患儿开半斤购糖票,新生儿凭出生证领发两个月的糖票。
百货公司发布票、棉花票、毛线奖售票,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票,妇女们购买不要布票的红领巾拼成内裤穿,买不要布票的头巾围脖回家拼凑棉祆穿。黑市场上买绝缘漆布,把漆布煮开几个回合,清水涮洗多次洗清净作为衣料。做棉被棉衣用棉花票。煤建公司发煤票,盖房用木料玻璃得公社介绍信去物资局凭票购买。除布票外,农业户口的不发各类供应票。总之凡是缺货的就凭票供应。除了食盐以外必须品想不出什么不要票,还有皮革厂刮皮子化的油不要票,但也得找熟人走后门刮皮子的髒油才能买得到。还有海产的毛蚶子多的不要票。而有权势的大小头头到农村食品公司屠宰点买肉随便割,不要票,而群众,想没票买肉,人家根本就不卖。那時,领导就是有特权,有名吕印怀的小领导买肉从不用票,八毛钱一斤,想割多少割多少。看着真叫人羡慕嫉妒恨。其实那没有用,随便卖你,月四十元工资,养家糊口,你也没有钱买。那時节人们除了饿就是馋。馋就是想吃又吃不到的欲望。而今天衣食住行,比昨天,乃天壤之别。粮票1955年发行,1993年5月停用。布票1953年发行,1983年取消。布票取消后,人们的衣服多了,千百年来侵犯人体肤的虱子蟣子也在人们的身体上消失了。这标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忆往昔看今朝,先知足而后乐耶。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补丁落补丁的困难,那闲時吃稀忙時吃干,不忙不闲半稀半干的尴尬岁月,可不要说再见。八十岁祥致卖老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