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武警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前年家属随军到洛阳,我们在家属院里分得了一个60平方米的小窝,还自己动手开垦了一小块菜地。春节回老家临走前,母亲叮嘱我回去把菜地翻翻土,上点肥料养养地,清明前后就能种瓜点豆了。我说等临近清明节再翻地施肥也不迟。母亲说:“干啥事都要有个准备,种菜也是一样。”

母亲是个急脾气。记得小时候一次麦子大丰收,全家都高兴地说下次收麦子前不用再买粮食吃了。割麦休息的间隙,父亲给我们讲故事。听完一个不过瘾,我们缠着父亲再讲一个。母亲一边躬着腰挥舞着镰刀,一边喊我们:“别歇了,越歇越想歇,赶紧割麦子。”
秋收结束,就要犁地种麦子播种。父亲牵着牛走前面,母亲扶着犁深一脚浅一脚摇摇晃晃犁地,姐姐跟在铁犁后面一手端着脸盆,一手撒化肥。我的任务是送化肥,多了端不动,一次盛半盆。姐姐撒完最后一把化肥把脸盆往地上一扔,我赶紧递给她下一盆。姐姐的两只眼睛死死盯着驱动的铁犁,黄土翻起时不失时机地把化肥撒上,旋即黄土落下又掩盖了化肥。要是一不小心没跟上,化肥撒到外面了,母亲就要吵吵了:“干啥事要盯死了,没个准头能行?”姐姐一慌脸盆又掉了,化肥撒了一地。母亲更来气,“干啥事要抓牢了,没个稳当能行?”犁完地是耙地,父亲赶牛,母亲站在耙上压耙,一遍又一遍地耙,直到整个地块都平整了。母亲说:“庄稼活最实在,你好好伺候土地,土地就多给你粮食吃。”
冬天来了,地里没活了,人也闲了。母亲可舍不得闲着。白天剥玉米、纺棉花、掐辫子,晚上煤油灯下纳鞋底。母亲说:“地闲人不闲,趁着冬天多做些针线活,地里的活忙起来就没空了。”母亲有个绣花的绝活,姐妹穿着她做的绣花鞋,没少让小伙伴们羡慕。村上也有请母亲做绣花鞋的,她说:“绣花鞋好看不好做,都是功夫活。”
爷爷去世得早,我记事起奶奶就得了糖尿病,后来就卧床不起了。母亲做好饭,第一碗是奶奶的,让我端过去;我们姊妹四个的盛好,再盛父亲的,最后一碗是自己的。有时候就剩半碗了,母亲就锅里再刮刮,舍不得浪费一丁点儿粮食。母亲常给我们姊妹几个讲:“有啥好吃的要先敬老的,敬了老的敬小的,敬了小的才是自己的。”
母亲姊妹六个,排行老大,没上过一天学。她叮嘱我们几个:“要好好上学,将来考大学,才有出息。别像娘,一个字也不识。”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回家后,母亲给我说:“上学的比牛毛还多,考上大学的比牛角还稀,要想上大学就要比别人多努力,不然就回家种地。”同村的一个叔叔考上了吉林大学,家里东拼西凑还是不够学费。家里刚卖了唯一的一头猪给我和姐姐准备的学杂费,被母亲借给了那位叔叔。母亲说:“你们几个的学费先等等,上大学的事当紧。”
高中毕业,我就来当兵了。临走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到了部队听领导的话,干啥事勤快点,老老实实的,部队不会亏待咱。”考上军校报到前,给母亲打电话,差不多还是这几句话。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家没唠上几句,还是这几句话。
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两个儿子尚处于幼年。大儿子刚出生不久,母亲就给我打“预防针”:“孩子能疼不能惯,惯坏了将来都是你的罪。”后来,老二出生了,母亲还是这句话。

前几天打电话,母亲又开始唠叨了:“春天正是好时候,星期天有时间带孩子出来活动活动身子骨,能多长个儿。”母亲没有学历,总觉得她唠叨,其实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大道理。
作者:武警河南总队 刘奇山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