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夜宵的摇鼓摇铃铛,喊着“卖清汤面喂”走一处卖一处。老人家挑着一副清汤担子,除了卖清汤(馄饨)还卖手工面条。担子一头是柴灶水锅,另一头摆放面条、清汤、调料和碗筷调羹七七八八。要忙碌到半夜三更卖完才打烊。夏天到处是人,生意较好做。冬夜清冷,他们挑着冒着热气的清汤担子晃悠晃悠走着,一句“卖清汤面喂!”沙哑而低沉的喊声,渐传渐远,随同佝偻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街头……他们还在剧院门口、人来人往的路口定点守候,招揽顾客。卖酒酿、汤圆、酒酿蛋的,卖油炸三角豆腐、雪豆炆猪脚包汤的,以及卖五香茶叶蛋的,边卖边叫唤,有时在电影院、剧院排列一大溜。那时的戏院有小贩卖香烟,还卖用草纸包装成一袋袋的花生和瓜子,观众边看戏边磕着瓜子,口干了还冲上一杯浓茶。
△南康潭口圩场补锅师傅 刘年洪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的赣州,街上不时传来划拉铁皮板子的声音,老师傅似唱非唱的吆喝:“鎏生(铁)——补锅头喽!”那会儿人们生活节俭,哪家的生铁锅破了,就等街上路过的补锅匠补锅,并叮嘱邻居听到了吆喝招呼一声。那补锅匠在街边摆上焦炭炉子、风箱,经过一番“鎏生铁”,一口锅就补好了。
补皮鞋的也是走街串巷寻找顾客,也有在街边占地修鞋的,他们一般不吆喝,好地方不愁生意,不过得针脚扎实、鞋钉不硌脚,尽显鞋匠本事,回头客才多。
赣州夏天很热,卖冰棒的,背着沉重的木箱四处叫卖。印有赣南奶牛场红色字样的蓝色木箱里,棉絮紧裹着冰棒保温。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他们改为自行车载着冰棒箱跑,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跑得更远了。一路上他们吆喝不停,“喂,冰棒!”或是,“正宗的奶牛场的冰棒喽!卖香蕉、绿豆冰棒,牛奶冰棒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江西气压厂的“江压冰棒”出名了,于是满大街都是卖“江压冰棒”的,街巷里,车站、工地、码头上,招手即停,“喂,江压冰棒!八分钱一根的江压冰棒,有要的吗?”一九六五年暑假,我从南昌经广昌回赣州,正赶上东河大桥修建还未通车,在水东这边等船载班车过渡,这时候传来干脆利落的一声,“喂,冰棒!”,多么熟悉的家乡口音啊!我的脸似乎有点儿燥热,一年没听见这口音了,似乎在告诉我离城不远了。
夏天也是卖凉粉的季节,勤快的主妇买来凉粉草,大铁锅熬出一锅黑色的水浆,过滤后加入淀粉小火慢慢搅匀,趁热倒入木框凉了定型,再用刀划成四方块,浸没于水桶中,凉粉便制成了。接着就是挑上一担凉粉上街叫卖了,“卖凉粉咯!”一下子招来不少顾客。女老板从水桶中捞上一块凉粉盛在碗中,用一竹片在碗中将凉粉不停“哗哗”搅碎,再淋上漏水糖,顾客就在街边就食,也可过秤买回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一个老邻居因为下岗也曾卖过凉粉,他挑担凉粉摆在原厂门口卖,好多曾经的同事照顾他的生意。一个大男人挑担在大街上叫卖凉粉,我问他会不会不好意思?他说没什么,自谋生路嘛!他曾教我制作凉粉,说卖的凉粉是他老婆一手熬制的。
早年街上有收购牙膏皮和废品的,她们挑担箩筐穿街走巷深入居户,凭着一副清亮嗓门,喊声穿房越脊,“kou鸡毛鸭毛卖?”正在玩耍的孩子听习惯了,索然无味地回答,“没有!”收废品的又问,“kou废品卖?”孩子们更是压低嗓音,“没有!”收废品的嚷嚷似连珠炮再起,“kou破布子烂棉花卖?”“没有!”孩子们同声答道。收废品的有点恼了,又不好发作也开起了玩笑,“kou铁皮脚鱼卖嗓?”“有!”孩子们淘气地一哄而散。当然,这不过是流传于赣州坊间的笑话罢了。后来,不断有外来人加入这个行当,骑着三轮车收购废品,配上电喇叭不停地播放广告词。再后来做大了,改做家具、家电、酒店器具等旧物的回收转卖。三轮车换成了载货汽车,如今的和平路一带成了他们的旧货市场。
弹棉花招揽生意的方式很特别,不喊不叫,走到人家门前站着,用弹棉花锤棒弹几下棉花弹弓,人们听到“蹦蹦蹦”低沉的声音,就知道弹棉花的来了。
△于都仙下圩弹棉花 刘年洪摄
南昌那边经常有人过来赣州卖梨膏糖、糖饼子,以南昌乡下口音吆卖。梨膏糖这东西,生津化痰止咳,以前的人拿它清咽润肺。而糖饼子这东西,是将蔗糖精心熬制,加入饴糖搓揉成六公分大小的圆饼子,外层撒上白芝麻,咬一口又香又粘牙齿。老赣州人喜欢将糖饼子用开水化开,老人喝了能顺气化痰止咳。
还有挑箩担敲糖卖的,小手锤敲打小铴锣和铁板——“叮叮咄!”哪家孩子哭闹,母亲便说,“叮叮咄来了!”孩子怕这声音,吓得停止了哭声。
这些叫卖人都有各自的手艺,随着社会变革他们有的进入国营、集体饮服公司,有的歇业改行,或继续以个体户的身份经商。
时间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赣州出了一个卖油烧饺子的,他骑单车一手好绝技。大街上他一手扶车把,一手托着一大盘,一句“卖油烧饺子喽!”清亮的叫卖声,响彻虔城街头巷尾,他还编了不少顺口溜,引得路人追捧,生意格外红火。
△卖油烧饺子 张传约 来源赣州晚报
改革开放来临,街上一下子冒出许多摆地摊的,开店的人也多了起来,街头巷尾那久远的叫卖声又回来了。随着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赣州的招商引资政策实施,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赣州人就业的路子更宽广了,新的市场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去沿街叫卖了。安居乐业的市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社会朝着共同富裕又迈出了一大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赣州的经济已是今非昔比。赣州依然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千百年来为生活奔忙的市民,纵然路途坎坷磨难,却也创造了优秀的物质文明,那些平凡之辈砥砺前行的往迹、历史值得载记。我有时默默念记起来,骤然那老街巷里的叫卖声依旧在耳边回荡,回荡的是老一辈艰辛的一世匆忙,是岁月脚步的回音。
以上文章来源于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作者陈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