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2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

张钧博

①我总觉得,姥姥家的棉花田,真像是一朵辽远的云。仿佛那燕儿掠过的天空是面镜子,把那上面的云儿,都映到人们的手边了。

②这片地,不过一亩多,种棉花的时间却比我的年龄还大得多。姥姥回忆,还在生产队里的时候这一亩多地就长起了棉花。当时分完口粮地,恰好还剩东坡的一块闲地,便分给了姥姥家。然而,东坡没水井,土也是松松散散,肉眼看见的荒凉。姥姥无奈地笑笑:种棉花吧,就当天爷爷把云彩给咱带手边儿来了。

③当时姥姥姥爷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生产队长欺负姥爷是个小年轻,时常是一天卖力流汗下来,十分的工分只给结六七分。姥爷气不打一处来,要和队长理论,姥姥拉住他:谁叫咱们刚成家辈分小呢,说不定是他嫉妒你身子壮呢。姥爷听了哈哈大笑,继而也就消了气。

④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而每一朵棉花,都是天际的云在亲吻大地,姥姥就像那云一样,拥有柔软、豁达的心境。

⑤姥姥家的棉花田里一年能收三四十斤棉花,姥姥手巧,棉花晒干后,用弓子打成绒子,蓬蓬的,手感好得很。打好的绒子,有的做被子,有的做棉衣,再取极少的一丛,拿去点煤油灯。原本无人认领的荒地,竟也被姥姥种出棉花,给贫瘠的日子点缀上许多温暖。

⑥姥姥是极爱孩子们的,听闻邻居谁家的孩子出生了,便取些棉花,做成一双漂亮的虎头棉鞋,两只虎眼精神得很。邻家的大娘总是乐呵呵地收下嘴里不住地念叨:真好,真好。

⑦先前过年,日子总归不如当今好,但即便再拮据,姥姥总是要给母亲和舅舅一人做上一身崭新的棉衣,让他们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也能(方言体面之意)得不行。这些带着姥姥体温的棉花,为原本灰暗的生活织上了一层云,点上了一盏灯。

⑧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姥姥姥爷已多年不种地,但那片棉花地却依然留着,姥姥说:年纪大了,多了种不动,这一亩棉花,权当活动手脚吧。

种棉花哪里是活动手脚这么简单的事?我偷笑。怕是姥姥忘不掉过往,忘不掉那段拿着棉花织成云朵,拿着生活的苦难织成笑靥的日子;忘不掉那段即便有大涝大旱,收成惨淡,也强打起微笑与家人一起对抗苦难的日子。抑或者,姥姥自己就是一朵亲吻大地的云吧。

⑩每一朵棉,都是心怀悲悯的云,在亲吻大地。它们长在麦稻不亲的荒地,默默地消磨着这片大地的苦难,为它带来生机和希望。

(刊载于2021.4,人周刊网)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中以物——棉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并暗含着对姥姥的理解和爱。
B.文中的“棉花”既是实指田地种植的棉花,又象征着姥姥柔软、豁达的心境。
C.第⑨自然段写“我”偷笑姥姥年纪大了,还以为种一亩棉花是简单的事。
D.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
【小题3】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两点即可)
【小题4】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好在哪里?
【小题5】请结合文章主旨,理解第⑩段文字的深层含义。
21-22七年级下·福建宁德·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小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来攘往(     )(2)穷乡(      )(3)(      )(4)摩肩接(      )
【小题2】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
【小题4】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认真阅读文章,举例说说文中“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6】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年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一)(二)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B.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D.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小题1】划线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句属于           (哪种比喻),B句属于            (哪种比喻),C句属于            (哪种比喻),D句也是比喻句,把            (本体)比作            (喻体)。其中A句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小题2】文段(二)还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举一例,然后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拟人句                                                                                  
表达效果                                                                                
【小题3】“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有一个字用得精妙,这个字是“                  ”,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小题4】朱自清的《春》是写春天的经典,精美的语言既有画面感,又有韵律美。下面几个短语很好地概括了文章描写的几幅春的图景,划线的词能突出所写景物的特征,请仿照示例补全对春花、春雨的描述(只填一个字)
示例:草春 风唱(或颂)春 人
仿写:雨      春 花      

他的心恰似一座花园

①这是需要雕刻的最后一个字了,刻的是小男孩最喜欢的“春”字。照例,要把已经雕刻好的小木块一一放进挖槽中,用木栓子拴紧。仿宋体的两个“春”字已经在小木块上写好,现在,小男孩再一次打磨他的美工刀,用美工刀将“春”字刻成阳文反字,并将四角的木头都修掉,让这个字从柔软的木纹中突显出来,像一株植物发了芽。他一面雕刻,一面鼓腮吹走木屑,极为专注,仿佛没有留意我们这些参观者的( )目光。

②终于,两个“春”字刻好了,小男孩蹲下来,以目光丈量每一个阳文反字的上缘,看它们是否高度一致。看上去很齐。他满意地出了一口气,开始在阳文反字上刷墨,将一张绵纸覆盖在这些古老的木活字上,最后,用沾了少许白蜡的鬃毛刷,轻压轻刷绵纸的背面,不到两分钟,揭开绵纸,就可以看到小男孩连上四节活字印刷体验课的成果——纸上显现的是一首勾画匀整的五言绝句,散发着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小男孩刻了一首王维的《鸟鸣涧》。

③小男孩连印十几张,送给我们作纪念。接着,他把木栓子拆掉,让这些充盈着倔强与气力的小小活字,从挖槽中释放出来。他一手攥着一个“春”字,要考考我:“王维的诗中,有‘春’字的还有哪些?”我慌忙在记忆的版图中搜寻,背了《相思》,又背了《山中送别》……小男孩看我窘迫起来,笑了,开始背《辋川别业》给我听,还说:“我二年级的时候,特别喜欢‘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这两句,可是两年一过,颠来倒去地赏读,却喜欢‘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了,阿姨,你说奇怪不奇怪?”

④我点头,说:“不奇怪。你长大了。小孩子写作文都喜欢炼字,喜欢渲染颜色,就像画画离不开水彩笔一样;可两个暑假过去了,你如今发现,倒是朴素的素描,可以活脱脱画出两个老头儿相见作揖、知己重逢的那股欢喜劲儿,寥寥几笔,倒是更让人感动。”

⑤小男孩灿烂微笑,他穿着斜襟中式衣裳,头被妈妈用剃头推子刨得溜光,很像电影里的功夫小子。暑假里,爸爸就每天带着他来上班。爸爸是书画院的行政人员,工作很杂,大部分时间无暇照管他,好在领导照顾,给小男孩特批了两项福利:第一,允许他去上书画院在暑期开办的公益课程:第二,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

⑥小男孩带我去看他的“工作室”,原来就是在木楼梯的下方,放了一张大茶几当桌子。小男孩无论是写暑假作业、做手工,还是写书法、做拓片,都坐在一个大蒲团上。他个子还小,藏在楼梯肚里,猛地站起来也不会撞到脑袋,而木楼梯的反面,每一级上都粘贴着孩子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伴随着空调吹出的微风,这些字纸都微微飘摇。就在这里,小男孩向我展示他替奶奶卷的艾灸条,展示他觉得应该带到外太空,给外星人欣赏的“最美的木活字”。他说:“我不喜欢动画里的二次元小孩,他们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唐诗才是我最喜欢的二次元世界,每次,只要扑通一声跳进唐诗的世界,就觉得浑身上下都洗得(     )极了。

⑦说到这里,他饱满的小脸忽然垮了下来,有点沮丧地对我说:“我爸说,我是一个穿越过来的古人。他好像对我这么坐得住很担心……

⑧我忽然想起小男孩爸爸曾悄悄咨询:“各位老师,给我出出主意,怎样让我们家这孩子活得像一个‘10后’。我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买盲盒,买游戏手柄,买轮滑鞋……除了羽毛球他很喜欢,别的东西都被他送给表哥表姐了。他妈妈觉得就是因为我在书画院工作,孩子每逢放寒暑假都来这里,耳濡目染,才变成这样的。我想让大家号个脉,我娃养成这样,究竟对不对?”

⑨这世间的孩子,哪能像农作物一样,到了时展就长成一样高,呈现出整齐划一的丰收姿态?这位姓宋的小男孩,他的精神世界已经暗自长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草木葳蕤,万物竞生。除了白天的鸟语花香之外,月亮也可能在某些时候给这座花园罩上明暗相间的光影,雾岚也可能打湿那些悄悄闭合起来的花朵。某些时刻,那种无来由的欢欣与忧伤,( )过王维的心,千年后也会静悄悄感染小男孩。比别人更敏感,更敏锐,不见得是一件需要检讨的事,它暗含艺术的、人文的滋养,像一场从天而降的露水一样,只会让花因所有的植物更加生机勃勃,根深叶茂。

⑩这是无须过度忧心的事,只消等候,只消守护与期待。


【注】①阳文:刻面上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②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茂。
【小题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惊讶   清洁   沁润B.赞叹   洁净   浸润
C.惊叹   清爽   沁润D.惊叹   洁净   滋润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雕刻印刷,认真专注→①_________→疑惑解决,开心欣喜→展示作品,快乐轻松→②_________
【小题3】赏析句子。
①说到这里,他饱满的小脸忽然了下来。(加点词语角度)
②小男孩再一次打磨他的美工刀,用美工刀将“春”字刻成阳文反字,并将四角的木头都修掉,让这个字从柔软的木纹中突显出来,像一株植物发了芽。(修辞方法角度)
【小题4】有人认为,最后段并入第⑨段文意会更加连贯,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这句话独立成段。
【小题5】第⑦段小男孩吐露了爸爸对自己的担心,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安慰小男孩,不少于60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