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上藏着一个老行当!曾经家家户户都需要……
“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新棉花……”在以前,江南的大街小巷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伴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便压成了一条整整齐齐的棉被。
而随着羽绒被、蚕丝被、腈纶被走入千家万户,手工制作棉被这个传统行业正渐渐消逝。
在霞浦街道河东村的老街上,李永君坚守弹棉手艺近40载 ,一弓一弦弹出冬日温暖。
天气转凉,李永君便忙了起来,离店铺还有几十米,就能清晰听到弹棉花清脆的节奏。
李永君戴着口罩,熟练地操控着棉花弓,榔头与弓弦之间的敲击,变成悦耳的响声。案板上的棉花在弓弦之间欢快地弹跳,雪白的棉絮随着节奏变得蓬松而柔软。

李永君15岁开始做学徒,学习弹棉花手艺,16岁出师,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背着“弹棉花”,一弹将近40年。
在“千锤百炼”中,李永君弹的棉絮质量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不少顾客一家三代结婚用的新棉被都是他给做的。“人家结婚用的被子是我做的,后来他们的小孩子结婚或者小孩子要做被子,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都是到霞浦来找我。”

李永君说,这门手艺,一不能怕苦,二不能怕累。
“这些都是需要花时间花力气的。像我这种纯手工做的,2米2、2米4的的被子,一般12个小时才能做出一床。”手工弹棉花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一点也不轻松,不仅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弹弓沉重,操作起来耗时耗力,弹的时候更要细致,棉花一定要弹熟,弹得有层次感,不能断裂。

金秋十月,往往是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李永君翻开笔记本,上面一条条记录着顾客的名字、电话、棉被尺寸等信息。附近的居民也会提着旧棉被来翻新,尽管旧絮没有新棉暖和,但再次加工后,硬瘪瘪的旧棉被也会变得松软。

最近,李永君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要起床做被子,经常一做就要做到深夜。
“一年四季靠一冬。”李永君说,弹棉花是个季节活,农历八月到正月里生意最好,余下的几个月生意较为冷淡。但在他眼里,这不是一门生意,是手工技艺的坚守和传承。
“我只要干得动,再干4、5年肯定是要的。就算没有活,我都会摸摸工具,这么多年下来,如果不执着,谁都没办法坚持。”李永君说。
其实如今,仍有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钟情棉花被,可在“机器换人”的时代,坚持一份传统手艺并非易事,大多手艺人都跟李永君师傅一样不舍得“放手”,因为在他们眼里“那不只是一门生意,更是手工技艺的坚守和传承”。
来源:记者 唐梦阳 蒲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