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农村生活

看电视剧白鹿原,大部分人都看了热闹,电视剧里有很多东西也演不出来,农民干活,演的就是在地里锄地之类的。让大部分人都感觉农民干活好像也没什么,没多么累。并且由于遥远的东西,仿佛还有点不同的韵味。我家居住在白鹿原,世代务农。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为什么一直号称农民是勤劳的,农民苦,农民累,什么是真正的农村生活。
现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人的日常状态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我就来说说我知道的过去的农村生活。就从温饱两方面来说。
过去没有化学纤维,人们穿的都是土布,都是地里种棉花自己织的布。种棉花之类的我不大了解,因为到九十年代有洋布,白鹿原早都不种棉花了,我也零零散散的只见到一点点种棉花的人,没成规模。不过我母亲他们当时在村里很多人都是在集市上买回来粗线,自己纺,自己拉布,织布,用的都是原始的纺车,织布机。那些东西大家都见的多了,效率确实很低,很乏味,很费时间。可以想见,当年没有洋布的时候,就靠那种效率,所以一般的人家都是衣服层层补丁,确实不奇怪。鲁迅阿Q正传里阿Q从城里拿回来衣服,赵太爷一个财东都也去看准备买,那些可都是二手货。可见当时衣服确实是很稀缺的。一件衣服成本很高的。那个时候春夏还好将就。不好看就不好看吧,起码不冷。冬天可是个要命的时候。一般人有棉衣,也只是一件破棉衣,里边根本就没有衬衣,外边也没有外套,冬天一直穿在身上,没有换洗的衣服,所以那个时候人身上长虱太普遍了。因为一件棉衣要穿很多年不说,一次要穿一个冬天。棉花呢还不能用水洗,只能夏天拆开了看哪里薄再加点棉花,晒晒拍拍就好了,卫生状况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棉衣棉裤人穿着多么臃肿电视里那个时代记忆应该都看的清楚。但就是那样其实根本不保暖。就是因为没有衬衣和外套。光身子穿个棉衣棉裤,你可以脑补下。鞋帽当然也一样了。夏天穿草鞋,或者光脚绝不少见,九十年代我们小孩子当时只要一到暑假基本上一个夏天都不穿鞋的,那个时候倒不是没有鞋,而是太热了。当时大人也是如此。解放前当然更不用说。过去做鞋都是先把不用的烂布用糨子(用面和水熬熟)一层一层的粘到一起,然后在墙上晒干,照鞋样(一般是用纸裁成的鞋底的样子,那个时候都夹在旧杂志书里)再用线纳到一起做成鞋底子,也就是俗称的千层底,鞋面就是那种条纹布。想一想当年布多么缺,所以做鞋底子的布其实也很紧缺的,比不得后来化学纤维的烂布比较多。所以鞋不但难做,费时间,材料也不多。不管是鞋底子用布,还是糨子都要用粮食的。也就可以想见过去的鞋多么珍贵。棉窝窝(棉鞋)也是如此做法,鞋底子和单鞋的一样,鞋棉就要外边条纹布,中间夹棉花,里边细纱布。过去很多人穿不起鞋,穿不起棉鞋,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很珍贵的。取暖过去一般都是土炕,麦秸秆烧的土炕才能耐的时间长点,床上的被子也是棉花做的,炕上铺的席是自己打的,我们村过去打席(芦苇席)是一项很重要的副业,蓝田县志上都有记载。过去白鹿原鲸鱼沟里水地有一片一片的芋园(芦苇林),我小时候在里边见过野鸭子野鸡野兔的,前些年全种地了,现在好像很多都成鱼塘了。用麦秸秆做饭时刚好也就把炕烧暖了。过去的柴房在现在的标准看起来冬天就跟野外也差不多,椽头的缝都很大的,更别讲以前更早的房子了。所以衣服方面一般人家主要就是冬天都很难熬的。根本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穿暖。就是这样的房子也很难盖的起的。我们老家的村子现在看着是一片长二三百米,宽一百米左右的平地,前边是鲸鱼沟,沟不太深,也就垂直十来米就到水库那个平地了,后边是一个崖,也就高五六米的样子。据我父亲讲,那个地方我们祖先一百多年前刚住来的时候是一个平的慢坡地,经过这一百多年已经人工给改造成现在的样子了。在解放前,甚至六六年之前,白鹿原上狼很多的,晚上人都不敢出去的。我们那里最后一次见狼大概是八九年的样子,我那年上的小学,只记得村里人在芋园(芦苇林)发现狼了,几个村的大人拿着工具围追堵截,我们小孩都在村口坡上远远地看。那个时候盖房子大家都往一块挤着盖,一方面是土地紧缺,另一方面考虑的也是安全问题。当然最主要的是材料很难弄的。农村的旧柴房,主要是土木结构。木头椽都是人进秦岭南山用肩头扛出来,想象一下,去一趟来回快点三五天,慢点十天一周,一次一个人最多也就扛上小椽两三根,大椽一根都扛不动。椽之所以得人去扛,因为解放后是国家不让私人买木头,木头都有计划支援工业大项目之类的用,很多人都是偷偷的去扛。解放前就不清楚了。不过道理相通。那些椽是你掏了钱还得自己偷偷扛回来,有人为此在山里摔死送命。至于我们白鹿原本地村里因为到处都种的庄稼,根本没地让你取种树。由于没有木头,偷买回来有的也是很小的木头,所以过去的房子都很小。木头要费这么大力气。没有砖,就用土打胡基(土坯砖),胡基也是一样,也很费事。盖房子打胡基,那个也是力气活。打的时候不用说,打好了得晒,早上垒好的得化开,一页一页的散开,遇到下雨得赶紧又摞起来。所以有人有时间了还到阳一点的坡上去挖石头。九十年代我们村里修路摊到每个人身上一方,后来我们村人都到坡上又挖了一阵,大部分都没挖够,折成钱给交了后来在山里买石头。那个也很费劲的。盖房不用说还得有瓦和焦胡基(就是胡基在窑里再烧的可以耐水,跟砖一样)其他东西,反正下来也是很费钱粮的,很费力气的。盖房现在不容易,那个时候更不容易。取暖方面来说光只靠麦秸秆也不够烧,日常有时间还要砍柴。基本上来说白鹿原上光秃秃的就没什么树林,所谓的砍柴都是那些地头、坡楞之类的实在种不成的地里的那些野草的秆啊,包括芋园(芦苇林)的芦苇根在冬天很多人也挖出来当柴烧。那些东西得来没有一个容易的,要费神费力气。
再说说吃的方面。
过去农民一年都在地里,出尽了力,但没有多少收获。民国乃至直到改革开放前,一亩地产粮也就是200斤,没有化肥,靠粪肥就是那个效果。解放前那时候白鹿原上一个人平均也就两三亩地,平均来说也就够每人自己口粮。秋天开始种地,有牛的能在种地的时候省点力,但养牛也很费力气,后边再说。没牛的种地时人拉犁,壮年劳力至少得三个人拉犁,一个人扶犁,后边还得一个人撒种子,这就得五个人才能干过来。种地是个力气活,干过的才知道。电视剧里演的跟玩似的。我90年代上初中,当时一个人可以拉拉拉桨子(新式一个人就可以种地的人拉犁),一天种个三分地。后来上学什么的好多年种地也没回去,或者回去有播种机种也不大管。前几年有年国庆节回家,刚好那年村里道路硬化没干,播种机地进不了村,村里其他家有些把老工具找出来很多人都自己种地,我想着我现在年轻力壮,应当不在话下,也把麦种和化肥拉到地头准备种地,拉了一个来回我彻底歇菜了,后来从那年开始就再没种地了。那个力气确实不但需要真有力气,还要能吃的了苦,否则根本干不了多久的。90年代上初中那会,吃饭汤面大洋瓷碗至少得三碗,呥面(干面)也得一碗半,毕业那阵不二十岁左右吃像西安那种盖浇饭吃米饭得八碗还是因为没菜了,吃泡馍和同学比赛五个馍也就一般般吧。扯远了。种子撒到地里,至少得用笊子笊一遍(笊子就是一边是铁刺,刺向下扣在地上,拉的过程中把土块打碎的作用),用耱再耱一遍(耱是用柳条之类的编织的和笊子差不多大小,一般上边要坐两个娃增加重量,作用也是把土耱细翻匀。小时候最爱坐这个东西,跟坐车一样,大人在前边拉,蛐蛐之类的虫子经常蹦上来)。这都得人拉,种地种下来很累人的。一般农民忙时(收麦种麦时候叫忙时)干活,早上五六点天刚亮去地里。家里女的做饭,送到地里到7点左右,在地里吃饭,一般吃的就是馍蘸辣子水水(油泼辣子和盐醋和的汁子)或馍蘸蒜水水(蒜泥和盐醋),还有汤(白开水)。继续干活到10点左右,吃饭。一般是包谷糁之类稀饭,馍,水水或者浆水菜、咸菜之类的。秋季包谷刚下来或者吃麦仁(包谷做的大颗粒)。再干活干到1点左右,回家休息一两个小时。下来就是吃午饭了,就是面食之类的,这顿才是一天的主食。吃过饭,3、4点再去地里干活,到7、8点天黑了回家休息。晚上这顿饭和早上7点那顿基本上吃的一样。过去不是忙时重活累活早上那顿不吃的。忙时四顿饭,中间两顿是吃饭,打招呼都是吃了么,两边两顿是喝汤,打招呼都是喝了么。如果是日常不是忙时,一天都是两顿饭。没有早晚那两顿。当然我所处的八十年代以后有所改变。但也只是日常主要吃三顿,没有刚早上那一顿。后来慢慢的学生上学成两晌,也慢慢和其他地方一样了。但没学生的家庭吃法还是三顿,并且晚上也不大多吃的。各家不一样吧。
种地是出力活,收麦更是出力活。割麦前十天半个约就要开始光场(收拾晒麦场地),就是雨后用铁耙把地先耙碎,然后用碌碡碾平。这个很麻烦,每下次雨,都得光一次场,当然后边一般只是用碌碡碾,不用再耙碎。记得有一年没下雨,后来我们村都是在井里担水光的场,就是担水泼到地上,然后耙碎,再用碌碡碾平。还要垒地基,就是放麦秸秆用的,那个是未来一年的柴火,一般比旁边地要高一尺左右。割麦光害怕麦焦了,就麻烦了。90年代我都见过很多人割麦甚至割一晚上的,那几天人就是连轴转。前两年回村看现在这地里麦子的长势,和那个时候做比较。现在一般至少亩产都在6、7百斤往上,甚至更多,90年代那个时候亩产还是4、5百斤的样子。就那个麦子割下来都很累人。现在这麦一般人更割不动,都多亏用了机器。割麦先割倒,再扎成麦个子,一般人当时把麦个子放在地里,晒一晒,到晚上一块往回拉。麦秸秆当时是有用的,是专门烧柴做饭用的,割麦割的好的割过的麦地光的没有一点麦秸秆,我小时候有时到地里是光脚,可以来回走,脚不压的。谁割麦麦秸秆留的高了,村里人都笑话的,说不会干活。麦个子到场里还要晒个五六个日头方便脱粒(天晴一天算一个日头),这样用脱粒机才会脱的快和净。中间遇到下雨,就得把麦个子都要往家里搬。家里放不下了就得把麦个子垒起来,垒到地基上,这个也是个累人的工作,天一变要下雨,急忙的挪麦个子。天晴了又得搬出来再化开晒麦个子,还要操心外边垒的集子淋湿麦个子。集子一般都要有四五米甚至更高,得花大力气的,一家人根本干不动,都得互相帮忙。而那个时候也是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全上阵都忙不过来的。有好几次都是睡到半夜天变了,起来挪麦个子,我们那个时候七八岁就几个小孩抬着一个麦个子往家里拉。把麦个子搬到家里那个拥挤的程度,我现在想下其实都有点压抑,整个的只留个过道,刚好可以过去个人,其他地方全部塞满,家里所有的空间,甚至柜啊,桌子上啊,楼上啊,都是塞满的。把麦个子这样折腾好久晒干。然后就是脱粒机脱粒,这个时候脱粒机都是一家家往过用的,村里其他人基本上都要帮忙的,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一部分人把集子往开拆,一部分人把麦个子往脱粒机前送,一两个人在脱粒机后边拆麦个子,一两个人往里塞,脱粒机前边站两排人把麦秸秆往地基跟前边寄边抖,把里边的麦粒都抖出来,还有几个人在脱粒机旁边专门收麦粒。这样下来至少得二三十人。麦粒和麦秸秆分开后,还有至少一道程序就是晒麦粒。有的人家还嫌麦秸秆没弄净,还得把麦集子分开放到场里再用车拉碌碡再碾一遍。当然也可以刚开始就不用脱粒机,直接用碌碡碾。但这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碾的过程需要的地方比较大,那个时候地方比较紧缺,想象一下地里的所有麦子连麦秸秆都在那几天收回家了,根本没有那么大地方。所以,都是先收麦之后赶紧脱粒,一方面收获了放心,二则麦粒毕竟比起麦个子省力气的多,否则遇到下雨搬来挪去累死人的。这个是收和种两方面,平常都能累死人的。现在再来说说养牛的活,种地收麦的时候省力气了。平时就要忙死的。一头牛,春夏时候得给牛割草,牛吃草吃的很多的,一个人光割草都得忙的不得了。割草都是那种坡地、愣地种不成庄稼的地方才有草。不但要给牛割草够牛吃,还要晒干草,给牛冬天攒着。平时还要给牛晒土,晒土就是挖的干净的土在地上晒干,平常给牛圈里经常换新土。把牛拉的牛粪等先起出来,再拉到地里。这个都是力气活。如果不这样搞,就没有粪,粪是很珍贵的东西。小时候我看动画片,有个人被粪绊了下,看到是粪赶紧拾起来,我还笑的不行。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都是真的。过去有些猪是散养的,牛更不用说,有时候在路上拉的屎,以及羊拉的屎,甚至狗屎之类的,很多老汉都是背个筐专门拾粪的。至于说吃饭舔碗之类的,根本就不是个事。那个时候谁家会吃饭不自动吃干净。当然不至于舔别人的碗,但吃干净自己饭碗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尤其是清汤寡水的根本也都没有多少油水。
所以那个时候的农民根本来说,出的最大的力气,吃的饭根本就没有什么油水,所以不耐饥,一顿多吃上几碗很正常,像电视里边那种油泼面确实算得上是好饭了,有油水,干饭耐咥。农民一年到头根本没什么时间休息,做的活又都是最出力气的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收麦前后延续两三个月,种地得一个月。这是一年主要的,秋天种包谷,也算是一料子,稍微轻点,但也不轻松。至于其他时间锄地翻地等活费时间,花力气,但相对来说劳动强度稍微小点,也不用赶农时。可以说吃穿住用之类的钱都是从土地里出来的。白鹿原的土质是塿土,就是年复一年农民把地里的土都给过了不知道多少遍,全是粪土,熟土,至少达到半米厚以上的才能算是塿土。塿土就是关中平原最集中典型,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农耕历史最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