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如何靠棉花,撑起中国经济的?
新疆,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底有多大作用?
一直以来,这个地处西北方向的新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史上,都没有被着以太多的笔墨,比起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三省在发展初期助力中国顺利的完成工业化过度、东部的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六子在改革开放中推动中国经济腾飞。
新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单位,在过去7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存在感甚至比以输出劳动力为主要贡献的江西还弱,在网上以新疆对中国经济有多重要为关键词检索,得到答案也大多是讲新疆的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对经济描述着墨不多。
从宏观数据上来看,2021年,新疆的GDP为1.59万亿,虽然同比去年录得了7%的增长,但在全国114.73万亿的GDP中占比只有1.3%。仅就这个数据而言,新疆确实谈不上对经济的增长有多大贡献。
新疆2021年经济运行情况
不过有时候,数据并不能真实地反应一个庞大经济体之下纵横交错的合作与分工关系,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个在经济上被所有人忽视的中国最大省份,已经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深度参与并影响了一个规模约12万亿,涵盖近2500万从业人员的庞大市场,它就是棉花。
作为纺织服装行业最为重要的原料之一棉花,其主要产地就在新疆,2021年中国棉花产量573.1万吨,其中有512.9万吨产自新疆,占比89%。
而由棉花及其上下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庞大,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仅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营收,就达到了惊人的5.1万亿,这还只是年营收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数据统计,在统计范围之外的企业数量接近18万家,而与棉花直接相关的棉农、纺织、服装、家纺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接近2500万之巨。
中国棉花共十斗,新疆独占九斗,现在你还觉得新疆对于中国经济,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吗?
大家对新疆经济没什么印象,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疆种植棉花也就是这二三十年的事情,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棉花中心,还与90年代的一场国际商战有关。

01
在新疆成为棉花中心之前,我国棉花的生产重心一直在长江与黄河流域。
根据数据显示,1990年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3%,而黄河流域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58%,新疆仅8%。
但到了2005年,黄河流域的种植面积下降到了43.5%,新疆迅速上升到了27.2%,这种棉花生产重心的转移,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农户们,不愿意在种植棉花了。
1988年,我国正式宣布取消价格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在这轮价格调整中,粮食的价格因市场化而迎来了大幅上涨,而棉花由于其能够制作硝化棉的原因,直到2001年才被允许进行市场化改革,一边是高收益、价格市场化的粮食,一边是产量低、价格僵化棉花,棉粮相克的背景之下,棉农纷纷改种。

除了价格因素之外,棉农们改种粮食,还和棉花的种子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有关。
1990年,因为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铃虫,致使其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而泛滥成灾,从1990年以后,黄河流域的棉花种植区,每年都会因为棉铃虫宰而减产30-50%,灾害严重的地方,几乎绝收。
1997年,我国正式引入美国转基因抗虫棉棉花种,这种能够有效预防棉铃虫的种子一进入市场,就迅速垄断了国内棉种市场近95%的份额,而在完成对市场的垄断之后,美国的种子商人就迅速的露出了獠牙,将抗虫棉种子的价格一下涨到了80元/公斤。
这是什么概念? 关于这个抗虫棉的产量,我找来了中国绿色时报在1998年2月份发布的一篇报导,文中提到全市6100亩抗虫棉总产93.6万公斤,也就是平均亩产约为153公斤。而1998年的棉花收购价格,根据这份财政部在98年11月份发布的通知,可以知道价格大概在12.3元/公斤。

一边是种子成本的飙涨,一边是相对固定的收购价格,此消彼长之下,使得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大打折扣,新疆,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1991年4月,中国正式发布第八个五年计划,宣布将新疆列为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并提供对应的发展基金、收储价格补贴、出疆物流补贴等政策扶持,一时之间,种棉花的浪潮在在西北各处兴起。
从今天的视角往回看,不得不感叹当初执棋者的远见卓识,1990年以前,新疆与中部及沿海地区几乎没有经济往来,各种商业交易与生产力的流转都多局限在疆内,偶有涉及到与疆外的经贸合作,也多是在地方和公家单位的主持之下进行的,那时的新疆,可以说是确确实实的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而棉花的大面积推广,使得新疆开始参与中部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往来,并逐渐与之加深联系,也让今天的新疆,成为了中国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02
在新疆种棉花,当然不是无的放矢。
棉花是一种喜光作物,每天需要接受8-12小时的光照,且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高,而新疆地区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几乎是绝佳的棉花种植地,80年代地膜技术在新疆的大规模应用,也使得制约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到了极大缓解。
除此之外,新疆的平原地势,也让棉花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得以实现。
这里面还有一个颇为讽刺的故事,2021年,境外媒体集体炒作****的问题,指责新疆的棉花行业存在****行为,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之所以会如此笃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棉花发展,就是建立在奴隶制、黑人劳工等问题之上,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新疆地区的棉花发展,同样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但实际上****种植面积的大规模拓展,基本上都是依靠屯垦戍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一次次的农业攻坚中实现的,根据中国新闻网在2002年10月的一篇报道显示,新疆兵团当年的产量超过75万吨,而2002年****的总产量约为147万吨,建设兵团占****总产量的53.1%。
而2021年新疆兵团的棉花产量为208万吨,占全疆总产量的40%。
新疆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对棉花的供应,它的存在本身,也帮助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影响棉花价格的话语权。
我国是棉花生产大国,2021年中国以587万吨的棉花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占比达26%,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棉花消费大国,每年的棉花消费量大概在730万吨左右,这也导致我们每年需要进口约150万吨的棉花填补空缺。
没有新疆大面积的种植棉花,想要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取得同等规模的棉花产量,无论是代价极高经济成本还是粮棉相克的市场规律,都几乎注定了这是不太可能的事。
而如果没有新疆庞大的棉花供应,中国每年接近750万吨的棉花消费量,毫无疑问是一块摆在国际资本粘板上的肉,你可能会说那少用点棉花,少进口点不就好了,当然可以,如果你能接受一件白体恤标价200块钱的话。
除了棉花之外,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等超级工程的先后竣工,也使得新疆能够在能源的基础上与疆外地区有了更为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自2004年西气东输工程投产以来,新疆已经向外累计输送了近7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惠及全国5亿多人,而西电东送自建成以来,新疆总共外送电量超5000亿度,其每年的外送规模占全国的30%。
绽放在田园中的朵朵白云、横架于山峦间的栋栋高塔、深埋于黄土里的条条管道,这就是新疆对中国经济做出的最强有力的支撑。
作家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书中将棉花描述为白色的金子,一条条白色纤维纵横交错间构筑而成棉花,像极了那个同样随着棉花贸易而紧密联系的商业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棉花永远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正如新疆对中国而言,永远不会只有战略意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