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黄麻是什么吗?

或许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如果说起黄麻袋、麻绳那便十分熟悉了。

麻袋正是由黄麻这种农作物编织而成的,以前十分流行,现在几乎无人问津,被当成野草抛弃在田间地头。

而在遥远的印度,它却仍被视为“软黄金”,成千上万的农民依靠它维持生计。

黄麻在中国的历史

黄麻最初源自非洲,随着古代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逐渐向亚洲传播。

云贵高原被认为是黄麻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栖息地,这里气候湿润适合黄麻生长,随后黄麻开始沿珠江水系向南方散播。

黄麻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只要有足够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生长,这使它可以很容易成为古代南方农民除主要粮食作物之外的一个补充选择。

北宋时黄麻已经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明显它在中国已经有一定历史。

《图经本草》对黄麻的形态、用途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它可以用于制作衣服、鞋帽、袋子、绳索等日用品。

在古代,黄麻是南方农村的一种重要作物,每年春季播种,初秋收获,农闲时对茎秆进行加工,制成麻绳、麻袋等日用品。

因为棉花还不普及,黄麻纤维成为古代平民百姓制作衣物的首选,黄麻质地坚硬耐穿,不怕雨水,易于获取,深受底层百姓喜爱。

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穿锦衣,而普通百姓只能穿麻衣,“麻衣”成为了底层人民的代称。

除用于制作衣物,黄麻还可以编织绳索、制作草鞋,是造纸工业的绝佳原料,黄麻袋耐腐蚀,可以用来装载粮食。

在当时条件下,黄麻无疑是农民最好的选择,南方许多农民家庭都在自家院落里设有专门的黄麻加工空间,妇女们在农闲时对黄麻进行纺纱、织布,一家人的衣服鞋帽多是自己制作。

后来通过选择育种,黄麻开始向北方传播,提高了其在中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麻才逐渐退出中国农民的视野。

如今仅淮河流域还保留有小规模的黄麻生产,年产量约3万吨,大部分黄麻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

与中国黄麻产业的衰落形成对比的是,印度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麻生产国,年产量高达200万吨。

“黄金纤维”黄麻:印度近千万人的“救命草”

印度自19世纪以来就以黄麻产业闻名,尤其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黄麻更是成为印度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那个时代的印度黄麻几乎供应了全世界的黄麻产品需求,其产值一度超过了著名的香料和黄金。

这与印度独特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英国殖民者也看中了印度的这一优势,纷纷在印度投资设立黄麻工厂加工黄麻原料。

印度遍地的黄麻对欧洲殖民者来说就像是发现了新的宝藏,他们迫不及待地在这个新的殖民地开设工厂,对黄麻资源展开开发利用。

到了20世纪初,印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麻生产国,但在这个时期,印度的黄麻产业几乎完全被英国资本家垄断,直到20世纪20年代,印度资本才开始涉足黄麻业。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军事需求的增加,印度人才逐步夺回黄麻生产的主导权,如今,欧洲许多国家至今仍从印度进口黄麻。

然而,印度黄麻产业的兴旺发达,实际上是由印度的女工群体撑起来的。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黄麻厂主要依靠的是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来自农村的印度女性,为了谋生支持家庭,纷纷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工作。

在生存压力与就业的双重推力下,这些女性流入了黄麻工厂,但她们所受的待遇却非常惨淡,不仅工资微薄,工作条件恶劣,还常受到企业主剥削压迫。

工厂里弥漫的麻尘导致这些女工患上呼吸道疾病,过度劳累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

即便如此,每天仍有大量印度女性在黄麻工厂辛勤劳作,她们用双手支持起印度第一大农作物的产业链条。

虽然现在许多国家开始禁止使用童工,但仍有大量儿童被迫进入黄麻工厂,为了一个微薄的工资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沉重劳动。

黄麻这么好,为什么我国不自己种?

黄麻曾一度被誉为“黄金纤维”,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农村地区普遍种植黄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黄麻逐渐在我国消失。

曾经盛极一时的黄麻,在短短十年间就沉寂了下来,究其原因,与我国棉花原料供给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实现了大米、肉类、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自给自足。

但棉花原料的供应一直短缺,1960年,我国棉花进口量比前一年增加3万吨,当时,美国坚持对我国实施棉花原料的禁运,我国黄麻产业的发展也与此直接相关。

在长期的棉花禁运下,黄麻才得以在我国大面积种植,甚至一度成为棉花的替代品,当时的百姓也习惯了黄麻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是,随着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棉花原料的禁运逐渐放开,我国开始从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大量进口棉花,国内棉纺织业也蓬勃发展。

在政府扶持下,国产棉花产量逐年上升,与此同时,我国也与东南亚国家的棉纺织品贸易重新活跃起来,这无疑是黄麻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黄麻自身的劣势也日益显现。

首先,随着化学纤维的兴起,黄麻纤维逐渐被更轻柔的材料取代,其制成的产品也难以在市场上与同类产品竞争,黄麻制品的需求量持续下滑。

其次,从种植到加工,黄麻的全部工序需人力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但经济效益低,一亩黄麻仅能卖上几百块钱,难以激励农民持续种植。

再者,最严重的是,黄麻制造纤维的过程需要长时间浸泡,这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源。

制造纤维时用来灌溉的池塘很快就会变黑发臭,附近的河流也被污染,这对环境的破坏无疑加速了黄麻的消亡。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有了更多的经济作物选择,自然也就放弃了黄麻这项劳动强度大而收益低的作物。

全国曾有2000多家黄麻加工厂,到80年代仅存最后几家,黄麻的产量也急剧下降至不足5万吨,专门种植黄麻的农户,也纷纷转向更有收益的作物。

我国之所以注意到黄麻对环境的危害,与这种作物在中国悠久的种植历史有关。

黄麻的种植可以追溯到明代甚至更早,我国人对黄麻制作过程了如指掌,这其中浸泡过程产生的污染尤为严重,长时间腐烂的黄麻使浸泡池塘严重污染,附近河流也难逃厄运。

参与过制作过程的老人至今还记得浓烈的恶臭,所以,当发现黄麻的危害大于利益时,我国农民也就放弃了这项劳动。

相比之下,印度等一些国家还在继续发展黄麻产业,因为对他们而言,满足欧美国家的需求远比环境问题更重要。

笔者认为

黄金纤维”黄麻在南亚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我国逐渐被淘汰,但在南亚地区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