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引进美国棉种,靠咱们自己研发,等到什么时候?”1992年,为应对猖獗的棉铃虫,有人提议引进美国棉种,却有一人坚决反对,结果如何?
 
1992年,棉铃虫肆虐,农药失效,中国的棉花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有人提议引进美国的抗虫棉种子,但条件苛刻:1亿美元的转让费,却只能获得种子使用权,不包括核心技术。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美方还要求签订长达50年的合同,限制中国自主研发。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人提出妥协,认为不引进就无法解决问题。但郭三堆坚决反对:"我们绝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即使牺牲一切,我们也要成功!"
 
郭三堆的底气来自何处?
 
原来,早在1986年,中国就启动了"863"计划,而郭三堆正是该计划下解决棉铃虫问题的课题主持人。他曾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Bt蛋白基因研究,深知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于是,在郭三堆的带领下,一场特殊的"战斗"拉开了序幕,他们面临着国际上的试剂材料封锁,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经过1年零8个月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自主构建了完整的Bt杀虫基因。
 
1993年,中国首批转基因抗虫棉植株诞生了,紧接着,1994年的田间实验展现了惊人的抗虫效果。这不仅是科研上的突破,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抗虫棉研发领域的崛起。
 
但。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孟山都公司的激进市场战略给国产抗虫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不利局势,1999年,国家启动了专项国债项目,大力支持国产抗虫棉的产业化。郭三堆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固守实验室,而是走进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和讲解国产抗虫棉的优势。
 
他们种植的试验田成了最有力的证明——国产抗虫棉不仅效果显著,还更加经济实惠。郭三堆常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们搞农业科学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在科研团队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国产抗虫棉开始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优势,到2003年,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超过了美国抗虫棉,打破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
 
但郭三堆和他的团队并未止步,他们继续加快研发步伐,不断推出更多更优质的抗虫棉品种。到2010年,国产抗虫棉品种已近200个,被广泛种植在中国的主要棉花产区。
 
郭三堆的贡献不仅限于抗虫棉,从"三系杂交棉"解决产量和制种问题,到"抗除草剂棉"解决草害问题,他始终站在中国棉花种业发展的最前沿。
 
在科研之外,郭三堆常说:"农科教育不仅要能念好书,还要在地里头把科学工作做好。"他坚信,只有棉田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热爱农业、热爱棉花育种事业的学生。
 
如今,中国棉花种业已经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抗虫棉全面国产化的巨大转变。
 
郭三堆说:"棉花全身都是宝,能做衣服床单、棉籽油、饲料,还有药用价值,也是精细化工原料和国家战略物资。"
 
这位73岁的老人,依然每天早起下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信念:"学、用、成果要能结合起来,而不是光写一篇文章。"
 
(参考信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