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师傅在用老手艺弹棉花。记者 李浛芃摄
本报讯(记者 李浛芃 通讯员 杨晓赟)随着“嘭嘭嘭、嘭嘭嘭……”的固定节奏,手里的木槌准确地击打在弓弦上,如同一首冬日的交响乐,回荡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铺内。雪白的棉絮在这节奏中,如同舞动的精灵,被一股股力道撕扯开,变得更加蓬松柔软,仿佛是自然语言在跳动,给人一种冬日里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昨天一早,在姑苏区叶伯强棉胎店里,叶伯强和妻子用汗水和技艺,为每一位走进这里的顾客,带来一份冬日里的温暖。
冬天第一波寒潮刚来,来找他们弹棉花的客人络绎不绝,而店铺门口堆放的一垛垛等待翻新的棉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正在等待着“大变身”。夫妻俩一个正在专心致志地弹着棉被,另一位则仔细记下客户的需求,约定好取棉花胎的时间。这种默契和信任,让顾客感到温暖,也让人感到夫妻俩对这份手艺的热爱与执着。
在老苏州的记忆里,最能代表着温暖的被子,不是如今流行的轻薄的蚕丝被和空调被,而是一床踏实厚重的,包裹着棉花胎的棉被。弹棉花,也成了如今在苏州难得一见,但充满着老苏州回忆的一门独特技艺。弹棉花技艺历史悠久,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里就有记载,当时弹棉花用的是竹子制成的木棉弹弓,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来弹皮棉。叶师傅也保存了最传统的弹棉花工具——弹弓、木槌、木盘、线杆,竟与古书记载的没有太大区别。
叶师傅来自“弹棉花之乡”浙江永嘉,他的弹棉花手艺已经传承三代。尽管为了效率,店里早就用上了大型机器,但叶师傅的老手艺也没有丢。他的熟练手法和高超技艺,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棉花在他的手下变得格外听话,每一次的弹拨都如同乐章中的音符,为这个小铺子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也让自己的这家小铺子成了大家的冬日必备打卡点,吸引不少人慕名前来。
许多居住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的居民也会远道而来,钻进这个小店铺,找叶师傅翻新棉花胎或者弹新棉花胎。“嚯哟,你这里的生意是越来越好哉,我想弹一床棉花胎,要等多久啊。”家住姑苏区平江街道东环社区的杨阿姨可是老顾客了,不但自己捧场,还会把这个“宝藏小店”推荐给亲朋好友,为叶师傅招揽了不少生意,“看着他们夫妻俩忙碌的身影和热情的笑容,就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这份手艺的热爱和对每一位顾客的真诚!”
日头渐冷,空气里都飘浮着寒冷的气息,但是这家弹棉花店铺门口却格外温暖和热闹,老手艺制作的一床棉花胎让苏州人在这个冬季感受到最传统踏实的温暖。“叶师傅的这门手艺不但便捷邻里、增强了邻里间的联系,更让‘弹棉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今后,社区党委也会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大家在感悟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魅力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东环社区党委书记曹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