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坡战役的历史意义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云蒸霞蔚烽烟弥漫的历史,既有沉重的叹息与痛苦的呻吟,也有波翻浪涌奔腾壮丽的时刻。
自1840年**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行进的步伐变得愈来愈蹒跚愈来愈踉跄了。列强的侵略,腐朽的封建统治,破碎的山河,不已的战乱,饥寒交迫的人民,中国已经到了悬崖的边缘。针对这一历史现实,胡**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郑重地指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尽管如此,“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是“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忘我的奋斗精神,前仆后继的英勇壮举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值得我们歌颂赞美,永远铭记的。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回眸那些已经远去的峥嵘岁月时,我们是如此深刻地感到,如果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的披荆斩棘在茫茫黑夜中的以身探究,哪来中华民族的美丽富强,哪来满山遍野的春风荡漾、艳阳高照,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和谐安康?
此时此刻,漫步在四川南部清澈宁静的永宁河之滨,眺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我的思绪飞扬着,回到了上个世纪早期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的历史场景。这是青春常在,让我们讴歌想念的一页。其中发生在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的“棉花坡战役”,是整个护国战争中最为悲壮,最令人感动,最有历史意义的篇章。
那是一个大浪淘沙,风云激荡的年代。忽而沉渣泛起,忽而惊鸿一瞥,真与假、美与丑在激烈地碰撞。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吸取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改良派的沉痛的历史教训,用枪炮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缺乏革命的先进理论和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果实还不满100天就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了。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成果的袁世凯野心勃勃,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竟然黄袍加身,宣布复辟封建帝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护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不仅受到志士仁人的愤怒声讨,就连一向崇尚政治改良的梁启超也扛起了反袁的大旗。1915年底,正当袁世凯得意洋洋地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时候,梁启超草拟的《护国讨袁檄文》通过上海法租界和香港辗转送到了云南。梁启超在檄文中列数袁世凯称帝的罪行,号召“全国民勠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由此可见,护国讨袁在当时的重要性。它不啻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是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讨袁的成功与否,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伐袁世凯,揭开了波澜壮阔的护国战争的序幕。讨袁护国军立即组织了三支军队: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主力出征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向两广进军;唐继尧为云南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留守昆明和准备后援。
1916年初,蔡锷率护国军第一军主力7000多人,由贵州向四川纳溪、泸州方向进攻。打算占领泸州之后沿长江而下,争取解放全国,推翻袁世凯的帝制。1月31日,川军刘存厚在纳溪起义,共同讨袁。护国讨袁大军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一路上得到民众的支持,加之英勇善战,很快就占领了纳溪,攻下了泸州附近的蓝田镇,对处于川滇黔要塞的军事重地泸州形成了合围之势,护国军顺利拿下泸州已是指日可待。但是不甘心失败的袁世凯,命令曹锟为征滇军总司令,率军10万,配备精良的武器,杀向四川,抵达泸州,对护国军进行疯狂的反扑。一时间黑云压城,护国军占领的蓝田失守,再次争夺无果,被迫退守纳溪城。得意洋洋的北洋军调兵遣将,重兵包围了纳溪,妄图将护国军一举而灭之。
在这万分危急之际,朱德奉蔡锷将军的紧急命令,驰援纳溪,于2月16日从叙永县出发,昼夜兼程,于次日到达纳溪。到达纳溪后,朱德率领的部队被派往纳溪东面的棉花坡。棉花坡是纳溪通往泸州和云南、贵州的交通咽喉,地势险要,是纳溪的一道屏障和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洋军依仗充足的武器弹药,昼夜不停地向护国军阵地狂轰烂炸,朱德亲自率军与敌激战,敌我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惨烈之状触目惊心。护国军在此与强敌鏖战10多天,依然在炮火连天中坚守着棉花坡阵地。2月下旬,蔡锷亲临纳溪前线,主持军事会议,鼓舞士气,于28日下令护国军全线出击,并亲自督战。朱德率领的部队一马当先,与北洋军在棉花坡一带展开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打得敌人死的死,逃的逃,彻底地击溃了北洋军,棉花坡战役大捷。
与此同时,护国军的第二、三军,在粉碎敌人对护国军后方的骚扰,以及向两广进军的过程中,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3月中旬,广西宣布独立,蔡锷立即宣布进行总反攻。短短几天之内,护国军势如破竹,捷报频传,接连攻克纳溪、泸州等地。北洋军难以抵挡,损失惨重,节节败退。张敬尧急电袁世凯哀叹:“第七师将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
棉花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护国讨袁运动。身披黄袍的袁世凯已成过街老鼠,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撤消帝制,仅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中被活活气死。护国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一场由袁世凯导演复辟帝制的闹剧就此收场。
光阴荏苒,岁月更替。护国战争的历史脚步已在春去秋来中渐渐远去,曾经在纳溪棉花坡弥漫的烽烟、惊心动魄的喊杀之声已随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今天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和不绝于耳的卡拉OK声中,有没有必要提起往事,重新揭开那一页悲壮而沉痛的历史?
答案是肯定的。任何民族的历史都不是撑杆跳,可以一跃而过,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历史是现实的历史,今天的现实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回眸和记住过去,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珍爱生命,是为了更美好的生命。当我再次抒写护国战争特别是棉花坡战役时,我被深深地激动着,感受更为深刻,禁不住浮想联翩,纵横着它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和历史意义。其历史启示对于我们今天全面认识护国战争,认识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及其光辉的现在和瞻望未来,热爱青山绿水,珍惜新生活的阳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棉花坡战役让我们又一次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棉花坡战役的惨烈和悲壮,令后来者疼痛和颤栗,感慨不止。就连以写**情悲剧诗《婉容词》著称的吴芳吉也惊叹道:“棉花坡上贼兵满,弹丸纷坠如流霞。……霎时流血艳长江,马踏伏尸蹄铁软。”(《护国岩词》)然而,即使如此,护国军官兵也决不退缩,奋勇杀敌,以少胜多,最终打败了气焰嚣张的北洋军,其为共和、为正义而战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实则是中华民族爱家为国的传统思想意识的延续和发扬,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棉花坡之战不是一次普通的战斗,是整个护国战争中最为重要、关键的一战,事关护国战争的全局和胜败得失。蔡锷曾在棉花坡之战胜利时评价道:“如果棉花坡一旦失守,纳溪城无险可守,棉花坡阵地的得失,直接关系着护国讨袁战局的成败。”它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护国战争的局面,使护国战争由此从被动变为主动,不仅从军事上击溃了北洋军,使其一蹶不振,还从政治上影响到了全国各地,一时间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的声浪汹涌,极大地震慑了袁世凯,迫使袁世凯下台,最终赢得了护国战争的全面胜利。因次,棉花坡之战有着举足轻重的战役意义。
透过棉花坡战役中护国军将士的英勇壮举,我们看见了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所坚持不懈的道德理想的光芒。这种道德理想的光芒,就是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人士,义无反顾地对真理和光明的探寻与求索,希望从中找到一条振兴中华发展强盛之路。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蔡锷等护国军将士从改良派的失败中吸取惨痛的历史教训,深刻地认识到,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不能通过改良,仅有政治形式的改头换面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武装斗争,只有先解决了军事问题才能最终解决政治问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种用血肉之躯寻求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的。
棉花坡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论持久战》)纵观中外历史,凡正义的战争,都离不开人民,都是人民的战争。护国讨袁,维护民主与共和,反对历史倒退,是一场可歌可颂的正义的战争。护国战争之所以能风起云涌、转危为安、横扫一切落后腐朽的势力,在于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棉花坡战役的胜利就是如此。泸州尤其是纳溪人民,积极捐钱献物,传递信息,参军参战,为保证棉花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时陶家大院的主人,不仅献出大院作为朱德支队的指挥部,还与朱德为友,竭尽全力支持护国军。纳溪人民对护国军的支持,不啻是保证了棉花坡战役的胜利,更体现出纳溪人民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挥之不去的一种传统的仁义观和让后人尊敬的道德美。纳溪人民的这种美丽的历史精神,已经延续了下来并正在发扬光大,此次举办的护国战争论坛就是最好的说明。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变,一切皆流。任何历史也是如此。既然已经卸了妆,离开了舞台,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不会重演。但我们可以回眸和想念历史,通过我们的记忆定格历史,让历史的天空辽阔湛蓝,从而走向我们希望的未来。今天,纵然护国战争已经远去,棉花坡的枪声不会再次响起,但是英魂永在,精神永在,我们将在他们踏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强大、更加光明的中国已经从地平面上升起,灿烂在我们眼前。面对如此美好壮丽的时代,心潮澎湃之际,特以此文献给辛亥革命100周年、护国战争胜利95周年。(王应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