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0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

张钧博

①我总觉得,姥姥家的棉花田,真像是一朵辽远的云。仿佛那燕儿掠过的天空是面镜子,把那上面的云儿,都映到人们的手边了。

②这片地,不过一亩多,种棉花的时间却比我的年龄还大得多。姥姥回忆,还在生产队里的时候这一亩多地就长起了棉花。当时分完口粮地,恰好还剩东坡的一块闲地,便分给了姥姥家。然而,东坡没水井,土也是松松散散,肉眼看见的荒凉。姥姥无奈地笑笑:种棉花吧,就当天爷爷把云彩给咱带手边儿来了。

③当时姥姥姥爷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生产队长欺负姥爷是个小年轻,时常是一天卖力流汗下来,十分的工分只给结六七分。姥爷气不打一处来,要和队长理论,姥姥拉住他:谁叫咱们刚成家辈分小呢,说不定是他嫉妒你身子壮呢。姥爷听了哈哈大笑,继而也就消了气。

④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而每一朵棉花,都是天际的云在亲吻大地,姥姥就像那云一样,拥有柔软、豁达的心境。

⑤姥姥家的棉花田里一年能收三四十斤棉花,姥姥手巧,棉花晒干后,用弓子打成绒子,蓬蓬的,手感好得很。打好的绒子,有的做被子,有的做棉衣,再取极少的一丛,拿去点煤油灯。原本无人认领的荒地,竟也被姥姥种出棉花,给贫瘠的日子点缀上许多温暖。

⑥姥姥是极爱孩子们的,听闻邻居谁家的孩子出生了,便取些棉花,做成一双漂亮的虎头棉鞋,两只虎眼精神得很。邻家的大娘总是乐呵呵地收下嘴里不住地念叨:真好,真好。

⑦先前过年,日子总归不如当今好,但即便再拮据,姥姥总是要给母亲和舅舅一人做上一身崭新的棉衣,让他们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也能(方言体面之意)得不行。这些带着姥姥体温的棉花,为原本灰暗的生活织上了一层云,点上了一盏灯。

⑧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姥姥姥爷已多年不种地,但那片棉花地却依然留着,姥姥说:年纪大了,多了种不动,这一亩棉花,权当活动手脚吧。

种棉花哪里是活动手脚这么简单的事?我偷笑。怕是姥姥忘不掉过往,忘不掉那段拿着棉花织成云朵,拿着生活的苦难织成笑靥的日子;忘不掉那段即便有大涝大旱,收成惨淡,也强打起微笑与家人一起对抗苦难的日子。抑或者,姥姥自己就是一朵亲吻大地的云吧。

⑩每一朵棉,都是心怀悲悯的云,在亲吻大地。它们长在麦稻不亲的荒地,默默地消磨着这片大地的苦难,为它带来生机和希望。

(刊载于2021.4,人周刊网)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中以物——棉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并暗含着对姥姥的理解和爱。
B.文中的“棉花”既是实指田地种植的棉花,又象征着姥姥柔软、豁达的心境。
C.第⑨自然段写“我”偷笑姥姥年纪大了,还以为种一亩棉花是简单的事。
D.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
【小题3】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两点即可)
【小题4】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好在哪里?
【小题5】请结合文章主旨,理解第⑩段文字的深层含义。
21-22七年级下·福建宁德·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暖的炊烟

吴晓波

①小时放牛,对炊烟最是痴迷。傍晚时分,坐在秋叶染红的山坡上,老牛埋着头嚼着草,时不时打个响亮的喷嚏,西山拽着依依不舍的夕阳,给山下的小村镀上一件大紫大红的裙边。老农荷锄而归,鸡鸭嘎嘎入圈,村巷人影婆娑,乡村沉静恬淡,宛如一幅古典而又幽然的水墨画。此时,炊烟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约在一起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冒了出来,有的长袖袅袅,娉娉婷婷;有的粗犷豪达,膀大腰圆,或浓或淡,忽高忽低,在牧童晚归的竖笛伴奏下,一通农家味十足的乡下芭蕾,便扭出了小村的无限生机和旺旺的人气。

②长年累月与灶膛和柴火打交道,母亲最懂炊烟的脾性和灵性。母亲说,这生火做饭,如果用的是山上采下的坚硬木柴或茅草,韧性好,耐力强,这生出的炊烟,就会纤细纤长,雪白干净,在天上也会爬得又高又远,如一柱擎天,久久都不会散去;如果用的是现成的稻草和秸秆,水分高,耐力差,这生出来的炊烟呀,就会又浓又黑又粗,刚出来时声势浩大,威风八面,但在天上爬不了几下,就会跌落下来,还会呛人。这炊烟除了与生火用材的质地相关,也和女主人的性格相关。这性子急的呀,就想一口吃上现成饭,前一把火还没有烧尽,这后一把火就急不可耐地往灶膛里添,这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粗细不均,浓淡不一;女主人性子平和的,生火做饭如慢火烹江鲜,不紧不慢,恰到好处,这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线条明朗,细远绵长。光看炊烟,母亲就能分辨出炊烟的姓氏来。

③一部蕴涵着丰富生活哲理的乡村词典,被母亲说得津津有味。

④记得还是在上中学时,那时大多学生都是步行走读,一早就要赶十几里山路到校,炊烟总是伴着母亲第一个早起。天刚刚蒙蒙亮,吃完母亲做好的早饭便和伙伴结队出发了,草尖上的露珠清澈透明,还在轻轻做着月光梦,田野里雾气弥漫,东一朵西一朵的白色蘑菇,诗意而浪漫。和伙伴们走出几里地,立在山岗上,回头一望,这时村里的炊烟一个个都起床了,在小村的上空闪转腾挪,铺陈排比,开始舒展活动一天的筋骨。看上去,它们团结友好,不分赵钱孙李,合力结成一股,纤纤袅袅,如烟如诗,恰如《诗经》里那位头顶白露,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白衣翩翩女子,目送着我们这群迎着朝霞的上学郎。

⑤朔风吹来了白雪。踩着咯吱咯吱的雪花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了老屋顶上的那缕炊烟,白净干爽,身姿挺拔,笔直纤细,挥着手势向我打着招呼。这是入冬之前,母亲早就备足了山上砍下的木柴,生完火,做完饭,余下的炭火还很有嚼劲,敛入火盆,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寒窗苦读的夜晚。

⑥如今,炊烟也像母亲一样,老了,瘦了。

⑦但我始终认为,炊烟是诗性的,是生命的,是有根的,深深地嵌入了村庄的骨髓,也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即使远在他乡。有炊烟在,乡村就在;有炊烟在,亲情就在;有炊烟在,母亲就在。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儿时放牛,“我”为什么对炊烟最是痴迷?
【小题2】围绕炊烟,“我”回忆了哪些往事?
【小题3】如果说炊烟的不同形态象征着生活的不同状态,那么第②段中母亲的诉说里包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小题4】写炊烟更是写母亲,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仔细品读第⑥段,试着说说其中包含了“我”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乡车夫

褚福海

①结识他,是种偶然。

②应故友盛情相邀,我们夫妻俩去浙江乌镇、南浔游玩了两天。江南水乡的风韵如诗画般令人沉醉。但此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三轮车夫。

③那日抵达南浔时已下午五点,匆匆在宾馆安顿好后,我们便急不可耐地外出欣赏黄昏时分古镇的别样神韵。初次去南浔,人生地不熟,且天色已晚,不知景点怎么走。就在疑惑犹豫间,突然瞥见在宾馆大门外,停有几辆人力三轮车在候客,于是,我们跨上了其中一辆半旧不新的三轮车,因而有幸结识了这位敦厚的车夫。

④甫坐上车,他便主动热情地向我们推介了两条游览路径,一声亲切的“坐稳了哦”,给人细微体贴的感受,只觉得心里暖暖的。人力车一会儿在用石板铺就的巷子里晃悠,一会儿环绕着幽静的河浜穿梭,偶尔还到罕见的廊檐下穿越,轻微地颠簸摇晃着缓慢前行,我们坐在车上却感到特别舒坦安稳。此刻的南浔,祥和而静谧。他一边使劲地蹬着车,一边不停地为我们讲解着。

⑤游览了一圈,他把我们拉回宾馆。正欲下车时,一句“下车请当心,请拿好你的物品”让人倍感殷切与关怀。当问及给多少车费时,他竟痛快而满不在乎地答道,随便你给吧。这使我十分不解靠苦力谋生养家,却如此轻视钱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怀着半是好感半是好奇的心情,我与他相约次日清晨六时再去晨游,细细赏景。

⑥第二天清晨,醒来时天已彻亮,急忙洗漱一番,疾步来到宾馆大门前。我抬腕看了一下表,离约定的钟点还差五分钟,这时他已慢悠悠地蹬着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⑦坐上车,按我们的意愿先朝农贸市场进发。临近周边,众多摊贩已在摆摊设点,销售各种当地特产和时令果蔬。他招呼我们下来后,便知趣地将车傍在一旁静候。

⑧走出不远,我回眸张望,只见他骑在车上,车把上挂着条擦汗用的海蓝色毛巾,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专注地阅读。此后,我发现,只要有片刻工夫,他都充分利用起来,将随身携带的书拿出来读上一会儿。后来,他悄悄地告诉我,他心中有个梦想,就是想要学会英语,以更好地为海外游客服务。闻听此言,我惊讶地直视着他。无论他的想法是否切合实际,也不管他何时能够学成,至少,他那种不甘落后的上进心是真的让我尊敬和感动的。这是否该让那些时间充裕、置身优越环境却不思进取的人汗颜?他还坦诚而自信地告诉我,年底打算去考导游员。

⑨这一路,他轻快地踩着车,并借景发挥,侃侃道来。我们静心听他讲解,仔细观赏沿途的古宅老店。走走停停中,我们相继来到了石拱桥和古戏台。停车上前细察、摄影,不禁被古人的精妙匠心所折服,整个游览过程中,他不仅机灵卖力地蹬车,还热情地讲述相关逸闻趣事或历史掌故,劝说难得来一次的我们多看看,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用来挣钱的宝贵时间。难怪他的同行和老乡有些羡慕并略带妒忌地对我说,他的生意可是全南浔人力车里最好的。

⑩其实,一个人,如果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出彩,把低微的活儿干到极致,就十分了不起。真的不平凡了。

⑪他,姓李名贺军,52岁,是一位来自安徽阜阳质朴憨厚的进城务工者。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表格,探究这位三轮车夫“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原因。
时间车夫的言行“我”的感受/心理
甫坐上车“坐稳了哦”心里暖暖的
正欲下车(1)__________倍感殷切与关怀
问及给多少车费时痛快而满不在乎地答道,随便你给吧(2)_____________
游览农贸市场时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专注地阅读
后来告诉“我”梦想学会英语(3)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人力车一会儿在用石板铺就的巷子里晃悠,一会儿环绕着幽静的河浜穿梭,偶尔还到罕见的廊檐下穿越,轻微地颠簸摇晃着缓慢前行,我们坐在车上却感到特别舒坦安稳。
【小题3】作者在结尾交代人力车夫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这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小题4】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人力车夫,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小人物”也有“大情怀”;请简练说说人力车夫身上有哪些感人的“大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不老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暖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时,母亲的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A.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当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时,我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厘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拍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阻拦青春急切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她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B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小题1】文章以“不老的额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2】朗读本文第④段时,应该选用的朗读语气是(     
A.慷慨激昂B.轻快愉悦C.舒缓沉郁D.以上都不对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
【小题4】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文中划线句A、B句中的细节令人感动,请你选择其中一例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