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铃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棉铃腐烂对提高棉花产量有重大威胁,秋雨多的年份,烂铃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腐烂的棉铃将完全无收;部分腐烂的棉铃将形成僵瓣花,其百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强度等均大为降低。腐烂棉铃的棉籽,发芽率也大为降低,不能做种用。 棉花烂铃的发生,是由铃期病害造成的,主要包括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及铃疫病等。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铃病的发生与8-9月份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高温多湿时铃病发生严重。铃病适宜温度为20-30℃,如果这段时间阴雨连绵,田间湿度大,则铃病发生严重,排水不畅的棉田,则铃病更重。到了10月上旬以后,当气温降到20℃以下,病菌生长受到抑制,即使雨水多,也不容易引起烂铃。暴风雨使棉铃受伤,有利病菌侵入危害,而且有些病原微生物依靠风力传播,因而成熟吐絮期如果多雨有风时,会加剧棉铃腐烂。虫害发生重的棉田,烂铃往往也比较严重。棉田密度过大,或棉田施用氮肥过多,造成枝叶徒长,铃壳变厚,棉铃不易开裂吐絮,有利铃病的发生。棉田管理不善,排水不良,整枝打老叶等措施不及时,通风透光状况不佳,均易发生烂铃。
病原微生物侵害棉铃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由完好棉铃基部先入侵,使铃壳表面变黑色并发生腐烂,以后逐步向铃尖蔓延,全铃变黑色,如铃疫病。第二类,先侵害完好棉铃尖部,使之出现深红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成红褐色凹陷病斑,如炭疽病。先侵害完好棉铃表面,出现深绿色油渍状斑点,许多小斑点相连成不规则病斑,后收缩凹陷成深褐色,如角斑病。第三类,由铃面上虫害口或机械损伤(主要是风害)处入侵,在铃面上及纤维上产生粉红色霉层,遇雨后粘结成块状,如红腐病。在铃面生许多小黑点,铃壳僵硬不能开裂,如黑果病。第四类,由初开裂铃壳裂缝处入侵,使之不能完全开裂,形成僵瓣,如红腐病、红腐病。
以上几种病害也可以同时发生,如角斑病斑上可以寄生炭疽病,红腐病、红粉病同时发生等。不同气候条件及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病原微生物主要侵害棉铃的途径也不相同。
为害棉铃的病原微生物,有的主要通过种子携带传播,能随病铃和残余组织在土壤中过冬,但随病株残体分解而死亡;有的随病铃或病株残体落入土中过冬后,可直接在土壤中腐生,次年借风、雨、水流和昆虫传播;有的仅在成熟吐絮期为害,有的还可以为害棉花生长的各个时期(如角斑病、炭疽病和铃疫病),因此,前期棉株上的病菌,也是后期棉铃病害的来源。
针对以上所讲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途径和病害发生与外界条件的关系,防止烂铃的主要途径如下:一是改善棉田小气候。秋雨虽然多是诱使各种烂铃病害发生的条件,但地势较高、排水通畅、土壤含水量较低及棉田密度适中的田块,烂铃发生较轻;反之,则发生较重。因此,注意棉田布局,做好棉田排水工作,降低棉田湿度,能减少烂铃。疏通畦沟、腰沟和围沟,做到沟沟相通,降低地面水、地下水和潜层水,都是防止烂铃的有效措施。二是加强棉田管理。培育健壮棉株,是增强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害能力、减轻烂铃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促进棉株早熟,防止成熟过晚,缩短病害发生时间。要防止棉株徒长。据调查,严重徒长棉株烂铃率为50.82%,而生长正常棉株只有5.3%。因此,水肥供应要适时适量,不可过多,后期追肥不能过晚。及时防治棉铃虫、棉红铃虫等花铃期害虫,不但能直接减少伤口,减轻病害,而且可以减轻缩叶病、卷叶虫等危害棉叶,增强植株健壮,减少烂铃。此外,加强整枝、培土,减轻风害,防止倒伏,也有利于防止烂铃。三是采摘病烂铃。发现田间有病烂铃要及时采摘,剥开晒或烘干,以挽回部分产量损失。病壳应集中处理,从而压低棉田病菌数量。四是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1:l:200波尔多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硫酸铜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药1次,共喷2~3次。喷药时要集中喷棉株中、下部。为了提高药效,施用时应注意搅拌均匀,使棉叶、棉铃均喷到,防止漏棵漏桃。(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文/张金平)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newweath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