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的新疆长绒棉,原来“背景雄厚”
前段时间,美国政府悍然发表涉疆言论,随后,日本讯销集团(旗下优衣库、GU),丹麦绫致时装(旗下杰克琼斯、ONLY)等一众国际时装巨头,以及众多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纷纷发表声明,表示将不再使用新疆生产的长绒棉作为生产原料,更有甚者,要求其合作伙伴也不得使用新疆长绒棉。
这一系列事件在国内网络引发热议,众多明星陆续发布公告,表示与******的外国企业解除合作。
那么,被联合诋毁的新疆长绒棉究竟是什么,中国的棉花种植研究又是从何时开始,成果如何呢?
优质的新疆长绒棉
长绒棉又称海岛棉,因其纤维较长而得名,一般为33~39毫米,最长可达64毫米。由于纤维长且强度高,以长绒棉为原料织造的纺织品在透气性和吸汗性上更胜一筹,触感也更加优秀,光泽度和染色效果也是其他普通棉花所不能比较的。
长绒棉与普通棉花比较
可以说,今天我们穿的、用的花样百出的优质棉纺织品,都离不开这朵“小小”的棉花。
新疆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生产加工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平均亩产已经达到了每亩275斤,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天新疆的长绒棉闻名世界,在品质上仅次于产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埃及棉。
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不仅可以保障国内的物资安全,也为西北地区送去一缕脱贫致富的春风
由上图可以看出,棉花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玉米小麦等作物
棉花种植研究前世
当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其中就有87%的棉花产量来自新疆。
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人们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奋斗,这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史,是无端指责中国的外国组织所无法想象的。
自汉代起,我国就开始种植棉花,1959年,长绒棉由沙井子试验站从前苏联引入,并由其选育出新疆棉区自育的第1个长绒棉品种胜利1号,长绒棉从此在新疆生根发芽。
考古出土的东汉印花棉布
但是当时从苏联引进的长绒棉品质不高,十分不利于国内棉花产业的发展。自此,国内针对长绒棉展开了一系列攻坚克难的研究。
1950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陈顺理,被称为“长绒棉”之父,是他第一个发现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前苏联、埃及的棉花产区极为相似,年仅30岁的陈顺理,隐隐约约预感到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可以大有作为。
陈顺理先生
1953~1958年期间,陈顺理埋头育种,终于从前苏联寄来的500克“莱特福阿金”种子中选育出我们自己的第一个长绒棉品种“胜利1号”,但是这个被寄予无限期望的新品种,却难堪大任——长度与强度不达标,难以满足国内棉花与纺织产业的需求。
陈顺理没有放弃,继续育种八年,终于培育出品质优良的“海军1号”,该长绒棉品种早熟、高产,品质媲美世界顶级的埃及棉花,很快被推广种植。
经过国内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现在我国种植的长绒棉已经发展出了多个品种,除了上述的胜利1号之外,还有军海1号、新海13号、新海21号、新海36号、新海46号以及长绒棉新品种W54-9等。
新疆长绒棉历史主栽品种和骨干亲本表现
这些而棉花育种上的成果,都离不开陈顺理、杨亚东、李尔文等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奋斗。
棉花种植研究的今生
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光刻机、操作系统这类“卡脖子”技术固然国家攻坚克难的重点,但是粮食、棉花这类关系国计民生的“小东西”也万万不可以忽视。
长绒棉品种改良,一般要经过引种试种、驯化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过程。不仅挑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更是对耐心、信心的极大考验。
目前,国内从事长绒棉育种研究的优势团队目前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
国内主要的棉花研究项目 内容来源:木木西里芝麻研
国内主要的棉花研究项目 内容来源:木木西里芝麻研
自1953到2020的66年来,扎根新疆的棉花研究团队,总共育成了7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长绒棉新品种,主要经济性状普遍优于初期引进品种,极大地促进了新疆乃至国内长绒棉产业的发展。
其中有代表性的科研单位有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巴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66年以来,上述三个单位共育成了新疆超过84%的品种数量,提供了****产区几乎全部主栽品种,保障了新疆长绒棉的生产需要。与引种初期长绒棉品种相比,主栽品种普遍较引进品种经济性状显著提升,助推了新疆长绒棉产业的发展。
阿克苏阿瓦提县是新疆地区长绒棉主产县。2012年,该县县政府联合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共同成立了新疆长绒棉研发中心。为支撑长绒棉育种及相关技术研究提供了保障。
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长绒棉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品种株型、品种类型单一、丰产稳产品种缺乏、适应性亟待改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开发尚落后等问题。
尤其是多年来,我国生产的原棉总量与品级无法满足纺织需求,每年需进口原棉350万吨左右。所以“长绒棉事件”爆发之后,网上不断有声音表示“新疆优质的长绒棉连我们自己都不够用。
在国内高品质原棉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高价进口长绒棉,不仅耗费大量外汇,增加纺织成本,而且导致国内普棉的积压。
未来我们还需要建立长绒棉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与科学评价体系加强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针对性开展突破性资源引进与利用,开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支撑
棉花产业的发展前路漫漫,所要面对的内外困难也难以预计。国家一直持续加大对棉花等农产品科研的投入,像陈顺理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也不断加入中棉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历程,激励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棉花实业奋斗终生。
内容来源:木木西里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还有一些科研行业的资讯、采购意向、需求商机的订单的可以一起交流一下,想了解的可以看看【仪器买卖】的公众号哦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