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棉花的记忆

福全

<p class="ql-block">近期在菏泽参加省派“四进”工作,到当地企业督导时,几次在路边看到枝叶茂盛的棉花。虽然近30年不种棉花了,感觉还是很熟悉。</p><p class="ql-block">我是70后,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老家济宁汶上是产棉大县,每个乡镇都有棉站专门收棉花,秋天卖棉花旺季时,满载棉花的大车小辆能排出几百米。卖掉棉花数着钞票,农民心里乐开了花,一切辛苦感觉都值了。</p><p class="ql-block">当时棉花是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比较稳定,来钱快,几乎家家都在种。可这庄稼也很费功夫,从种到收都充满着汗水和辛苦。</p><p class="ql-block">种棉花与种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不同,要先泡种催芽。这是因为棉籽种皮坚韧,而且表面有一层短绒,如果干燥种子直播,比较干燥的土壤墒情会影响萌动。势必造成部分种子出芽较晚,会造成种苗生长速度不同,影响统一开花结铃和成熟收摘。浸种催芽有利于一播全苗,而且早出苗早发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催芽的方式有几种,当时各家都用高温闷种法,即将棉籽用55-60℃的温水浸3-4小时,倒去水后保持30℃左右温度闷种子3-4小时,然后用湿毛巾卷起在30-35℃的温度条件下培养,经2昼夜基本上就可以了。后来为了防止病虫害,还要在水中兑上药水或在种子上拌药。当时农户家里都没有测温工具,温度只能靠触觉、凭经验,不是种地的好把式还真有些挑战性。我家都是父母操持这事,父亲选种称种泡种,母亲烧水兑水,哥嫂打下手,我转来转去看热闹,偶尔也帮点小忙。</p><p class="ql-block">泡好棉种就可以下地种了。这可是个辛苦活,如果棉花地墒情不好,又无法及时浇水保墒,就要费力担水保墒。记得有一年天气比较旱,地里一镢头刨下去见不到点湿土。季节不等人,棉种泡好了必须得种上,刨坑浇水点种盖土是比较牢靠的办法。为了从土地里多挣点钱,只能全家人齐上阵辛苦劳作了。</p><p class="ql-block">我那时读中学,身高也就1.5米左右,体重80斤上下,身体没长开,也没多少力气,勉强算半个劳动力,但也要下地劳作助力。刨坑是力气活,特别是在干地里刨坑,一镢头下去震得虎口发麻,半小时不到就磨出了血泡,干不动了。盖土是个技术活,深浅松实都有讲究,并且土质干燥,得尽量用手扒拉点细土盖上,一天下来,成年人的指甲也能磨短一截,手指磨掉一层皮,并且只能蹲着干活,技术和体力也不是我这个毛头小伙能驾驭的,只能去担水了。</p><p class="ql-block">幸亏地头隔一条路就有一口水井,取水还算方便,但对于我这个年龄和个头的初中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农村担水的扁担叫“钩担”,扁担两头装有铁链和铁钩,成年人挂上水桶就能走,我因为个头小,水桶拖地,只好将铁链在扁担上挽一圈才勉强担起。父亲特别关照我每次担两个多半桶水,但也有五六十斤重,走在不平坦的棉花地里,扁担颤颤悠悠和脚步难以协调,水桶晃来晃去不好控制,真是举步维艰。木质的扁担压在稚嫩的肩膀上,两趟下来就出了血印子,只好把上衣脱下来垫在肩膀上,也是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分不清是因为劳累还是疼痛。</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盼着棉花出苗了,繁琐的田间管理就来了。可能是因为地块连年种棉花,害虫产生了耐药性,棉花一出苗就招害虫,先是腻虫,后是棉铃虫,隔几天就得打一次药效果也一般。</p><p class="ql-block">棉铃虫喜欢早晨在棉花叶上活动,就得早起灭虫害。夏天气温高,农村那时又没有什么消暑设备,一把蒲扇过夏天,晚上睡不着,早晨自然是酣睡时分,特别是对于十七八的小伙子更是叫不醒。当时就父母在家操持,父亲是伤残退伍军人,腿部有伤,我在暑假里就是主要劳动力了。为了让棉花有个好收成,母亲只能心疼地大清早摇醒我去打药。有一次,从早晨6点多到10点,我打了8桶药才回家,母亲摸着我满是血印子的双肩几乎落泪。</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间苗、除草、施肥、浇水、打杈、掐顶、拾花等农活,但不比防治害虫更让人揪心。特别是棉铃虫,如果不及时灭杀,一只棉铃虫能祸害两三棵棉花的三四十个棉桃。有一次在打药休息时,我一时兴起做了个实验,把农药原液倒入瓶盖里,捉了只棉铃虫成虫放进去,两三分钟后棉铃虫还能成活,这害虫的耐药性太强了,也说明几瓶盖农药兑水几乎没有灭虫的效果,还费钱费水费力气。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邻居们,大家也感到打药灭虫不如直接逮虫子见效快。以后每天一大早,大家每人围块塑料布防露水,挨棵棉花逮虫子,逮住后就用棉花叶裹上挤死,也算做个记号。这活比打药轻松,还省钱、环保,按现在说法应该叫“绿色”灭虫,但在那时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p><p class="ql-block">有时夏天雨水大,几天进不了棉花地,棉花杈疯长,和果枝(长棉桃的枝杈)、棉桃争养分,为了及时把杈子打掉,穿着雨靴甚至光着脚也要进棉花地劳作。</p><p class="ql-block">其实棉花花朵也挺漂亮,有点像喇叭型,更像小茶碗,红的、粉的、白的,前段时间还用手机拍了不少图片发了朋友圈,引来一片点赞。但当时种棉花,还真没仔细欣赏过花朵,劳作的艰辛让人无暇顾及许多田间美景,像金色的麦浪、黄色粉色的玉米缨子,都很有观赏性,单是一行行玉米整齐排列,宽大的墨绿色的叶子迎风摇摆就有玉树临风的感觉,但几乎没有农民说景色好看,多是关心收成怎么样。</p><p class="ql-block">一个夏天的辛苦劳作,终于等到采摘棉花了,白花花的一片,感觉比彩色的棉花花朵还养眼,这是劳动成果,更是真金白银,采摘到手就可以拿到现钱,还有什么比这更令农民期待的?如果天气好,有经验的棉农会选择在午饭后的两三点钟开始拾花——经过一个上午的太阳照射,棉花水分已经很少,晒棉花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并且这时棉花会开得更充分,五个手指轻轻一捏,一朵棉花就完整地采摘下来,效率也更高。手巧的女人可以双手左右开弓,巧指如飞,效率高得惊人,劳作中还带有些许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如果赶上下雨就“杯具”了,不管半夜还是凌晨,听到风声就要抢收,淋过雨的棉花即使晒干了,品质和价格也会大打折扣,这关系到农民的腰包甚至是一年的收入,丝毫马虎不得!</p><p class="ql-block">由于大部分地块要腾茬种小麦,棉花收获六七成后就要拔掉。棉花扎根很深,要连根拔起得用专门的工具——棉花夹子,利用杠杆的原理夹住棉花根部一掀就成。这时的棉花棵还带着十个左右的棉桃,很是沉重,装上地排车拉回家码放在向阳的地方又是一项重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还有更琐碎的工作,就是摘取剩余棉桃里的棉花。这时的棉桃失去了大地的滋养已经无力自然开放,只能靠太阳光的能量勉强裂开,露出几丝惨白的棉花。秋日甚至初冬的午后,老人和妇女会拿个筐子、坐在矮凳上,去剥棉桃,有时甚至要把棉桃摘下,白天放在太阳下晒,晚上一边唠嗑一边剥棉桃,尽管价格仅及正常棉花的一成,还经常被棉桃刺扎得流血、满手倒刺,但农民颗粒归仓的信念是牢固的,容不得自己的劳动成果“白瞎”了。</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进步,种植棉花已不像以前那样辛苦,老家也不再以棉花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了,而是在娶亲等需要做新棉被时才偶尔种一点自己用。乡亲们生活在小康社会,也有心情在劳作之余欣赏一下彩色的棉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