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陶既是千年古镇,又是革命老区,由于地处太行山区,水资源缺乏,党和政府历来注重解决群众饮用水问题。解放后,政府先是组织群众在田间、路边打水窖,后派专家深入冶陶勘探钻深水井,最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给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管,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改革开放后,冶陶镇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境内元宝山工业小区初步形成选矿、炼铁、炼钢、轧材、焦化、建材等成龙配套的工业体系,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也逐渐形成规模。

1、经济建设:冶陶镇位于武安西部山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历代以农耕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准低下。1945年冶陶解放,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建国后又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道路,百姓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而,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却严重伤害了农民利益。1958年9月7日,武安县成立了钢铁指挥部,16日晚召开全县电话会议连夜发动,翌日晨,镇全部青壮劳力奔赴百官村参加钢铁大会战,公社书记亲自挂帅坐阵指挥,经过三昼夜奋战,在工地上建起了土式炼铁炉,炼铁工地人山人海,炉火映天,一时间形成一个灯笼火把、车水马龙的群众性炼铁运动。前方“钢铁元帅升帐”,后方杀猪宰羊,筹菜积粮,砍树伐木,支援钢铁。大办钢铁是人民公社化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将农家的铁锅、铁盆、铁壶、铁勺、门鼻子、炉支等一切铁器强行收集,就连供销社出售的铁锅、铁具也都砸碎炼铁,好端端的铁具被回炉成废铁疙瘩。这一运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秋季节。尽管这种土打土闹增加了一点钢铁产量,但是消耗大,成本高,效率低,又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果落得个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青壮劳力到炼铁工地,后方主要靠老、弱、病、残搞农业,由此,1958年虽然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长势良好,但由于棉花没人摘,庄家没人收,出现了“丢、烂、糟”的严重后果,致使本来该丰产、丰收的年景,未能丰收。受大炼钢铁影响,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办的集体食堂,每人每天只能吃到4—6两粮食,甚至连树叶、树皮都吃光了,由于营养不良有些人得了浮肿病。直到1961年5月***总理来武安视察,才在全国解散了集体食堂。然而,紧接着又开展了为期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代替了经济建设,老百姓的生活再次受到严重影响,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才逐步得到提高。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种植管理自己决策。在农业收入中,除交足农业税和乡村提留外,剩余全部归自己,如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中央政策“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鼓励下,农民们修整土地,购置先进农具,施行了科学种田,加强了种植管理,农民收入一年好于一年。在搞好农业的同时,不少农户大搞第三产业,有买汽车、三马车搞运输的,有搞粮食买卖的,有外出打工的,有经商的,有搞建筑的,有搞修理服务的,他们忙碌一年绝大多数可得到可观收入。冶陶镇人均收入从1978年前的500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元,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升。2004年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在农村免去了农业税,由此废除了几千年来遗留下的“种地纳粮”的官税,同时还发给每亩10元的种粮补助款,直补到农民手里。2006年每亩直补增至40元。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力,党的政策又逐步放宽,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农产品的市场调节,逐渐改变了农民的种植观念,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随之打破了单一种粮格局,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经济效益高的棉花、油料、大豆等种植面积逐年提高。与此同时,部分农民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搞起了果树种植,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穿衣由粗布(家机布)变细布,进而变的良、的卡、的绒、毛呢等布料,毛衣、毛料、丝绸、皮夹克、西服已成为青年人的主流服装,再也看不到“补丁摞补丁”的现状了。

从饮食上看,粗粮变细粮,大米白面是家常便饭,一年四季有鲜菜,鱼、肉、奶、酒也不稀罕。走亲访友婚丧嫁娶更是宴席丰盛,普遍农户的生活水平已大大超过建国前,比过去那些老财地主生活高好多倍,那种“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已成为历史。

从居住条件看,再不是祠堂、窑洞、土坯房了,代之以宽敞明亮的新宅独院。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建房如雨后春笋,原来两、三家住在一个院内的现象已经消失,古镇面积也比原来扩大了三倍。从室内陈设上看,有许多中高档家具进入了农户家庭,一般有组合家具、大壁镜、沙发、茶几、书橱、彩电、音响、缝纫机、洗衣机、电风扇等,空调和电脑也开始进入农户。

从交通工具来看,再不是“老牛拉慢车”的时代了,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私家汽车已很普遍,至少有30家农户购置了家庭轿车。种地也实现了半机械化,有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脱粒机、磨面机、碾米机,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通讯工具也已经普及,居民基本上人人有手机,不少年轻人还使用了价值5000元左右的苹果牌手机,功能多,像素高,能照相、摄像、录音,还能上网聊天、看书、看视频。多数人对现时的生活比较满意。

2、水利建设:冶陶镇地处太行山区,水源缺乏,十年久旱。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注重冶陶的水利建设。1954年,组织群众在田间、路边打水窖,雨天蓄水,来年春旱时洇窑点种。1958年组织群众继续打水窖和水井,筑拦洪坝,扩建了蓄水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的饮用水问题。1973年,党和政府再次将冶陶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当成重要问题,投资3万元,鼓励群众在家院打水窖,自己误工,政府供料。这批水窖群众自己管理得好,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受益。1977年,为了使冶陶人民用上优质水,政府多次派专家深入冶陶勘察,并于当年秋季开钻,次年古历二月初二竣工出水。此次投资13万元,历经一年时间在冶陶镇南钻290米以上深井两眼。1979年在冶陶镇北建成容量为750m³水塔一座,铺埋水管道与东深井配套,共投资40万元,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群众饮用水问题。后因环境变化,地下水位下降,致使用了近30年的深水井全部报废。2011年政府又投资钻了三眼深井,基本解决了群众饮水问题。党和政府不但想方设法解决人畜饮水,而且在农田灌溉方面也不惜代价。东风水库建成后,1980年政府投资把南干渠修到冶陶地界,引水灌溉面积达400亩。1980年至1983年春,在小麦返青时,灌溉小麦300多亩,每亩增产50斤,共增产1.6万斤,使冶陶人民第一次享受到水利对农业的益处。

3、旅游开发:2004年6月24日,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生来冶陶考察“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及“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时决定,由省委宣传部和武安市共同投资重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同年10月8日,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来冶陶调研红色旅游,并指出:“要充分利用晋冀鲁豫党政军首脑机关旧址所在地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红色旅游,要扩大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到冶陶参观旅游,从而提高冶陶的知名度。”

在中宣部领导和省委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武安市委、市政府很快制定了关于修复和开发“冶陶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的整体方案,并投资500万元对冶陶古镇进行了整修,街道埋设了下水管道,铺上了青石板,黄家崖窑洞前铺了水泥路,并有偿回收了***、滕代远、徐向前、李达的旧居及军区伙房。同年十月,兴建了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冶陶镇党委、政府在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状况进行认真调研之后,一致认为,冶陶作为革命老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红色冶陶”、“太行名镇”,发展红色旅游,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既切实可行,又势在必行。形成共识以后,冶陶镇认真贯彻武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指示精神,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一方面对辖区的革命遗产、文化遗产进行摸底登记,一方面积极配合宣传文化部门跑部进厅,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一举措受到了武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财政先后投入1200万元,用于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由“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三十个重点旅游景点之一。

此后冶陶镇又对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进行了高规格、高品位的整体开发,聘请河北省规划设计院制定了《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方案》。并在专家指导下,按照规划实施了15项工程,其中包括重新设计兴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重新回收、修缮了刘伯承、***、徐向前、***、滕代远、李达、王宏坤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对冶陶镇环行路进行了拓宽、硬化、铺油和绿化;成立了15人红色旅游区环境卫生工作队。

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开发。借助晋冀鲁豫边区大型纪念馆的建设,对冶陶古镇的千年古阁、青石板古街、雕梁画栋的宅门及古朴典雅的民居院落也都进行了修复,使之成为红色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2007年正月十五,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固义村多方筹集资金使停滞多年的固义傩戏得以举办,该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200多名记者和2000多名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有关此次傩戏活动的各种影像、文字资料刊登在全国各种杂志、报刊、网络上,彰显了特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冶陶镇深刻认识到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这一红色资源的积极意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或主动邀请多种活动到这里开展,借此扩大冶陶的知名度。2005年8月,“五省二市”摄影家齐聚冶陶,进行摄影采风活动;2006年5月,国家商务部“火红青春、艰苦体验”活动一行80人到冶陶进行参观和体验生活;2007年7月25日,配合邯郸市举办了青年大学生“千里跃进大别山”活动,并在冶陶举行了首发式;河北电视台“红色之旅”摄制组、中央电视台“烽火年代”剧组也纷纷到冶陶拍摄专题片。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当年在冶陶生活过的子女们,也先后到冶陶追寻亲人的足迹,缅怀前辈的丰功伟绩。冶陶镇还将进一步完善纪念馆的各种配套设施,修善土地会议旧址、防空洞旧址、防空所旧址,模拟土地会议会场,搜集大量革命文物和资料,将“红色冶陶”这一品牌叫亮打响。

4、发展综述: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冶陶古镇具有双重文化特征:一是民俗文化,二是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是冶陶历史文化的主体,如固义傩戏、琅矿活帷子、黄河灯阵等,这些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红色文化是冶陶当代文化的亮点,如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如名胜古迹、民俗风情、人物传说等,则是冶陶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1998年以来,尤其是固义傩戏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以后,冶陶镇加强了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制定了《冶陶古镇抢救保护规划》,对镇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环境保护进行了合理分区,拟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保护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设计方案,并于2013年修通冶陶(红色文化)——固义(傩文化)——安子岭(古村落)——冶陶的旅游环线道路。

冶陶镇的发展思路是:东抓工,西抓农,红色旅游贯其中。冶陶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镇东部的固镇村。固镇人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创建了年产值14.3亿元,利税超亿元的元宝山工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设钢厂、铁厂、水泥厂、焦化厂、发电厂、选矿厂等企业,形成成龙配套的工业体系,经过三元化股份制改革,固镇1200户村民都成了企业的股东,上班拿工资,年末分红利,人均年收入达1万余元。周边6个村3千名剩余劳动力也在企业就业。在西部山区,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典型引导,政策扶持,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村级经济新格局。

琅矿等8个村的花椒和核桃已初具规模,种植的花椒已远销四川、重庆、广东等地,光这两项产业,种植农户年收入在3500元以上。牛头、固义、马村三个村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已发展到200余亩300余户,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以琅矿狼虎农工贸公司为龙头,投资100万元建成了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存栏100余头,发展势头强劲。全镇推广优质小米种植4000亩,优质玉米播种10000亩,发展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全镇林业面积达80000亩,人均4亩林,通过林权改革,明确产权,使林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冶陶镇除保护性地开发红色旅游外,还利用当地现成的资源开发出生态旅游项目,在琅矿金龟岭建起了狩猎度假村。

西部山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绝好条件。他们在度假村里建起了休闲简易别墅、狩猎场、野味餐厅,到这里游玩的游客,既可以享受到旅游的乐趣,还可以狩猎、采摘、休闲。度假村备有狩猎工具“驽”,游客可以自行到山上狩猎,把收获的野味带到山下的野味餐厅进行烹制,也可以到休闲别墅自助烹制。山上种有各种果树和野菜,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山上采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

同时,冶陶镇还逐步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530万元,建起冶陶镇中学、固义学校、琅矿学校、王二庄学校、冶陶村小学,在山沟里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投资100万元,新建了冶陶镇卫生院,并新进一批医疗设备,大大提高全镇群众的医疗水平;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户户通”街道硬化工程,使固镇、王二庄、牛头、苑府、红门、东安庄等8个村全面实现“户户通”,改善了群众的出行环境;在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清理了“三大堆”,建起了垃圾池和垃圾填埋场,村村配备了环卫队伍,杜绝了乱搭乱建现象,健全了村街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使全镇环境卫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个记载着革命先辈战斗足迹的红色冶陶,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魅力和深厚人文内涵的文化冶陶,一个工业兴盛、各业兴旺的活力冶陶,一个生态良好、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和谐冶陶,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今年2月初,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关于编撰出版《中国史话》系列《冶陶史话》的来函,冶陶镇党委政府对编撰本书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编委会,聘请中国傩戏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孔祥峰执笔,在半年多时间里,经过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确定编写提纲,最终编撰成书。

冶陶历史古老,文化厚重,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冶陶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距磁山文化遗址仅有20公里,而且都生活在洺河沿岸,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基本无二,况且冶陶还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保存尚好的古阁古建,足以证明它的历史古老和文化厚重。

诚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由于时间短,对冶陶古镇缺乏长期的调查研究,论证还不够充分,某些方面定位也还是不够准确,望读者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考的主要书目有:《燕赵傩文化初探》、《戏曲肇自乡傩》、《晋冀鲁豫边区机关在武安》。此外,还参考了《武安县志》、《魅力武安》、《冶陶村志》、《固镇村志》等,并参考了张森林、吴锦河等编写的有关冶陶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再次深深地向所有为本书提供素材和做出努力的领导、专家、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