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植棉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后传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宋朝以前,中国只有“绵”字,没有“棉”字,“棉”字最早出现在《宋书》中。据推断棉花最晚在南北朝时期传入,刚开始多在边疆种植,宋末元初才大量传入内地。

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纤维粗细长短,可分为粗绒棉、长绒棉、细绒棉;根据颜色分类,可分为白棉、黄棉、灰棉、彩棉。

棉花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大、生产成本低,因此棉制品价格相对低廉。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巴里纱到厚实的帆布和厚平绒均可,同时适于制作各类衣服、家具布和工业用布。

作为我国最早植棉地区之一,新疆是我国棉花主要生产基地, 棉花总产量已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已成为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播种面积达3737万亩,棉花产量达511.1万吨,比上年增长11.9%,占全国的83.8%。

新疆为什么盛产优质的棉花?

首先,新疆棉区有着很大的植棉气候优势。棉花是喜温、喜光和对水分敏感的作物, 新疆地区热量资源充足、日照时数多、有效积温高,年日照时数为2500~3500小时, 能够充分满足棉花生长所需要的热和光。天山南北都有棉花基地,从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库尔勒到北疆的玛纳斯、石河子、乌苏、博尔塔拉都分布着大片的棉田。

第二,新疆西北侧山地较低,有许多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少量水汽可以进入,所以天山地区降水稍多; 冰雪融水也是主要水源,只要解决灌溉问题就可以种植棉花。新疆建设兵团在进入新疆后,为新疆农业建造了一批人造的供水设施,再加上此后其他建设者的努力,到了1990年,新疆已有水库466座,总库容59亿立方米,可以灌溉5300万亩的土地。种植技术的发展,人工灌溉设施的建设,都利用了新疆丰富的高山积雪资源,有效地保证了棉花所需的水分。

第三, 新疆长期贯彻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棉田生态条件较好,有益生物种植数量多,有利于保益控害。而且,新疆棉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最低气温多在-20摄氏度以下,不利病虫越冬繁衍。

另外, 新疆地广人稀,平坦的土地为未来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这能进一步降低棉花的生产成本。****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现在新疆的棉产区主要包括南、北、东三大主力片区。其中最大的是南疆产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天山南脉直到昆仑北麓的漫长C型区域内,新疆最大的单体棉产基地阿克苏产区就位于这里,据有关数据统计,这里的棉花年产量占到了全疆的50%~65%。由于纬度较低,光照条件好,天山和昆仑山融雪带来的水分也充足, 南疆的棉花总是第一个进入收获期的。

记笔记:

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半年降水稀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热量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有高山雪水可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

沙质土壤有利于棉花根系的伸展。

冬季严寒,不利病虫越冬繁衍。

植被与环境

(2021·高考全国卷乙)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D 2.B 3.D

1.植被与环境

环境

因子

环境因子对植

被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因子

的影响

气候

在热量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形成森林、草原,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径流量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等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性质

地形

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结构越复杂,植被种类越多;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水土不易流失;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水土容易流失,如黄土高原

2.植被的形态及其指示作用

影响因素

植被形态及特点

指示作用

水分

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

环境

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

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森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

充足

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森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

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被具有喜酸性的特点,如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

土壤

碱性土壤中生长的植被具有耐碱性的特点,如碱蓬等土壤

碱性

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环境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沙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

高山

植株矮小,茎叶多毛

草原

丛生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热带

雨林

森林呈深绿色,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池塘

水生植物,根系发育微弱,叶子柔软,叶面表皮发育微弱,带有通气组织

(2022·临沂月考)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椰子树 B.樟树

C.榆树 D.茶树

2.下列植被特征最符合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树冠浑圆,叶面具有光泽、无绒毛、稍硬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可知,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代表植被有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白桦树等;茶树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椰子树主要分布在热带,樟树是樟科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第2题,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四季常绿,树冠浑圆,叶面多革质,有光泽,无绒毛,稍硬。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落叶阔叶林的特点;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属于针叶林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具有肉质的叶或茎属于干旱地区植被特点。

答案:1.C 2.A

土 壤

(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B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的粒级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气候

(3)生物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图解如下:

②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过程

(4)地貌

(5)人类活动

3.土壤的改良

(1)红壤的改良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红壤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针对红壤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2)黄淮海平原盐渍土的改良

(2022·济南期末)地表的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的下渗。下面图甲为地表单位面积上厚度相同的四类均质土壤(砂土、砂壤土、壤土、黏土)的累积下渗量曲线图;图乙为地表单位面积上的四类均质植被覆盖区(耕地、草地、古老的牧场、大量放牧的牧场)的累积下渗量曲线图。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土壤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矿物质按粒径由大到小依次是黏粒、粉粒、砂粒、石砾

B.通气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

C.透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

D.保肥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

2.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 μ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壤土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据此判断图甲中分别表示壤土和黏土的是(  )

A.壤土—①,黏土—②

B.壤土—①,黏土—④

C.壤土—②,黏土—③

D.壤土—③,黏土—④

3.图乙的四条曲线中代表耕地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022·沈阳实验中学月考)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4~5题。

4.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5.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

D.完善水利设施

1.B 2.D 3.D

解析:第1题,土壤矿物质按粒径由大到小依次是石砾、砂粒、粉粒、黏粒,A错误;土壤透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C错误;土壤保肥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D错误。土壤通气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粘土,故选B。第2题,与砂土和砂壤土相比,黏土的透水性较差,下渗量最小,而壤土次之,分别对应图中的④和③,故选D。第3题,耕地由于长期耕作,与草地、古老的牧场和大量放牧的牧场相比,下渗量最小。读图可知,图乙中曲线Ⅳ下渗量最小,故选D。

4.C 5.A

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东北地区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故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对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影响较小,A错误;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主要造成土壤污染,B错误;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与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无关,D错误。第5题,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A正确;农业发展要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在黑土地上发展畜牧业,不利于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B错误;大力植树造林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C错误;黑土肥力下降主要与人类过度垦殖有关,完善水利设施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D错误。综合自润物地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