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4 引用0 组卷106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 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来。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品析划线词语的含义)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知识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鸟鸣声声

帅瑜

①我的老家,那里有许许多多的鸟。这些鸟一年四季都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它们和村民像邻居像亲人一样,天天相见,彼此熟悉,也在默默地相互照应着、爱护着。它们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叫着跳着,人们从树下经过,它们也不飞走,还用绿豆似的眼睛着你。那小小的眼睛,骨碌碌的,亮晶晶的,能映出人影儿。

②老家山上长有不少柿子树,每年秋冬摘柿子时,父亲总是要在树上留些柿子。我问父亲:“留些柿子做啥?”父亲说:“冬天了,柿子都下完了,雀子吃啥?人少吃几个,给雀子留着。”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给鸟留过冬的“粮食”。有了“粮食”,鸟儿就像我们人一样,不会饿肚子。

③老家山乡,本来是静谧的,安宁的,因有了各种鸟,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和歌唱,让山乡变得格外热闹。而长期和鸟儿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便根据鸟的鸣叫声,总结出很多与农事有关的规律。

④春天,老家山上有一种鸟的叫声,酷似“麦子荒”。老家的人们都知道,这种雀子一叫,就要薅(hāo,拔,去掉)麦草了。

⑤秋天播种麦子,长出的麦苗经过一冬的雨浇雪压,地肥催着麦苗起身。随着地温上升,加之雪水滋养,麦苗分蔸(dōu,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了,这时长得乌油油的。到了春天,麦苗拔节起身,要孕穗。这个时候杂草长得飞快,薅麦草就成了要紧的农活儿。

⑥老家农谚说得好:“秧苗怕淹,麦苗怕荒。”麦地荒了,就没有好收成。这时,在“麦子荒”的鸟叫声中,父老乡亲们就赶快薅麦草。

⑦还有一种鸟的叫声是“背背笼”。这种鸟叫,一声接着一声,一声紧似一声,不停地叫着“背背笼”“背背笼”……

⑧过去,老家村民干活儿没有钟表,吃午饭看太阳当顶,晚上收工看天黑,只有早晨上工没啥可看,这时就听“背背笼”的鸟叫声。这种鸟,天刚亮开始叫,村民们一听就赶紧起床,吃几口早饭然后上工。如今,村民家中早就有钟表了,但“背背笼”的鸟鸣声依然如故。

⑨我那时对鸟叫声还不懂,就问父亲,这鸟为啥要叫“背背笼”?父亲说,“背背笼”就是叫人们一早用背笼把农家肥背到山上,种苞谷时好用。山路难走,挑不成,就用背笼背。

⑩怪不得在我们山里,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竹篾编的背笼,人们总是在“背背笼”鸟的叫声中,把沤了一冬的农家肥,背到山上的地里去。

⑪“豌豆八个——”“豌豆八个——”

⑫还有“豌豆八个”的鸟叫声。山里小孩子最喜欢这种鸟叫,因为它一叫,就到了吃豌豆角的时候。

⑬豌豆是五谷杂粮,也是补养耕牛的好饲料。老家有一首童谣:“豌豆角,蚕豆角,过去过来摘两个。”意思是,吃几个豌豆角、蚕豆角,都是很随意的事。嫩绿的豌豆角,清香可口,是山里娃子最好的“零食”。

⑭到了农历四月,又有一种鸟儿叫起来了:“麦库——”“麦库——”这声声不断的“麦库”,不正是叫庄稼人尽快把成熟的麦子收割入库吗?

⑮果然,在四月尾,在一声声“麦库”的叫声中,那一畈畈、一坡坡的麦子,都已黄灿灿的,要开镰收割了。

⑯麦子收完,就要抢插稻秧。割麦、插秧,都赶在芒种前后。“芒种打火夜插秧”,季节不等人,抢收、抢种,这就是农事中的“双抢”,人也最忙、最累。

⑰声声鸟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也带给了人们希望与幸福。

(捕自人民网 有删改)


(1)文章依次写了哪几种鸟鸣?它们分别带给人们什么农事信息?
(2)第②段内容与第①段中哪个句子相照应?这样照应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子:_____
表达效果:_____
(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品析文中第①段中加点的“瞅”字的表达效果。
②说说你对第⑧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咧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腾,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蛇豆黄儿。还记得那曰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回邻居的小伙于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第1段加点的“扑”字换成“走”,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小题2】阅读第②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加点的“后来”指的是什么时候?
(2)“一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3】文章第4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朗读这段时的适宜使用怎样的语速和语气?
【小题4】母亲的细心体现在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中?找出两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①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②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 5 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

③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 22 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④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 100 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由此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莫因患得患失走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⑤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 1 到 1 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 0 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 0 到 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

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刘根生)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亮明观点:万物皆有裂痕,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B.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守成者没有前途,希望我们都成为逢山开路者,敢闯敢干,不断超越自我。
C.文中以孔子否定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事例,在对比中论证纠结于完美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D.作者把创新分为两类,“从0到1”和“从1到1个亿”,这样的语言表述简洁凝练,生动形象。
【小题2】结合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借用关联词来推进论证的。
【小题3】下面两则材料可以证明文中观点,你准备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一段?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1971年的一天,罗兰·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材料二: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