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摘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摘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呢?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啊。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摘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茂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太阳偏西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略有改动)

【小题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⑩段在全文的作用。
18-19八年级·全国·假期作业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与垃圾的战争

①近日,我国多地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其实,人类对付垃圾的历史几乎和城市的起源一样古老。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对付垃圾的呢?

②人类处理垃圾的历史源远流长。大约1万年前,人类放弃了游牧生活,建立起了更多的定居地。那时,人们将废弃物丢弃在居住地的地面上,当臭气变得令人忍无可忍时,人们会再弄来一些新的泥土盖在这些垃圾上,或者任由家中的猪、狗、鸟类以及啮齿类动物分吃垃圾中残余的有机物。

③大约5000年前,希腊克里特岛上的人们挖了一个很大的坑,他们把垃圾一层一层地埋进去,然后在上面铺上泥土。这种垃圾处理的方式很粗糙,但直到今天仍在使用,也就是填埋法。

④大约4500年前,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约·达罗城内,根据当时的规划,房屋内部开始建有垃圾斜槽和垃圾箱。

⑤公元前2100年,在埃及的赫拉克利奥波利斯城内,贵族区的废弃物开始得到收集,但处理的方式是将其中大部分倒入尼罗河。

⑥大约自公元前1600年起,犹太人必须将废弃物掩埋在远离住宅区的地方。那时的耶路撒冷可以利用的水源非常有限,但《塔木德》(仅次于《圣经》的典籍)规定,耶路撒冷的街道必须每天冲洗。

⑦公元前5世纪,雅典堆满了乱七八糟的垃圾,威胁着市民的健康。于是,古希腊人开始统筹设置城市垃圾场。古希腊雅典出台了最早的垃圾处理法案,创建了西方第一个市政垃圾场所,要求人们必须把垃圾扔到离城邦至少1.6千米的地方,并禁止人们将垃圾扔到街道上。

⑧约公元200年,古罗马建立了第一个有记录在案的环卫部门,聘请专门人员在街道上清理垃圾,把垃圾收集到马车上带走处理。

⑨现代垃圾分类的设想最早出现在法国。世界上最早推出垃圾分类制度和设立公共垃圾桶的国家是法国。公共垃圾桶的出现,为现代城市的清洁工作带来极大的改善。

⑩1884年,新上任的法国上塞纳省(当时首都巴黎也属于该省)省长欧仁·布拜耳目睹巴黎市容的脏乱差后实在忍无可忍,下令在街道两旁设立公共垃圾桶,室内出租屋必须为每个租户提供至少3个分类垃圾桶,分别盛装纸张布料、玻璃陶瓷废料和生活垃圾。“为了捍卫市容,我向所有的户主下令:必须要为租客提供3个40~120升的盒子分类盛装生活垃圾。一个用来装易腐烂的废物;一个用来装纸和破布;还有一个装的是玻璃、陶瓷和牡蛎壳。”

⑪尽管此时的垃圾处理相对而言还算简单,但大部分巴黎人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对这个决定非常不赞同,并产生了一系列矛盾:房屋业主趁机增加新的收费项目,门卫有了更多的额外任务,就连拾荒者们也因为垃圾被分类整理后面临生存威胁而**……媒体更是冷嘲热讽,1884年法国《费加罗报》将公共垃圾桶称为“布拜耳的箱子”,久而久之,公共垃圾桶的法国名字就变成了“布拜耳(poubelle)”。

⑫尽管布拜耳的垃圾分类构想因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实现,但他的确是公共垃圾桶和垃圾分美的首创者。他顶住外界压力将这项政策一直坚持了下去。1892年和1894年,他又成功处置了霍乱疫情和房屋的下水道问题,还说服房东们支付废水处理的成本。这一系列举措极大改善了巴黎的卫生状况。“二战”后,这些举措得到大规模推广,各大城市普遍使用垃圾桶,并由市政府定期处理垃圾。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19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处理垃圾”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约1万年前,人们将垃圾丢在地上,当臭气令人忍无可忍时,就用新的泥土盖上。
B.希腊克里特岛的人们挖一个大坑,把垃圾一层一层地埋进去,再在上面铺上泥土。
C.在摩亨约·达罗城内,据当时的规划,房屋的内部已开始建有垃圾斜槽和垃圾箱。
D.犹太人必须将垃圾埋在靠近住宅区的地方,但规定,耶路撒冷的街道必须每天清洗。
【小题2】下列对文本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战争”一词生动形象,富吸引力,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从第②段至第⑧段,本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为我们介绍了人类处理垃圾的历史
C.第⑦段介绍古代垃圾处理中城市垃圾场的出现,运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第⑨段中加点词“至少”,限定了扔垃圾的距离范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很久很久前,人们用垃圾中残余的有机物饲养家中的猪、狗、鸟类以及啮齿类动物。
B.约公元200年,古罗马建立了第一个有记录在案的环卫部门,请专门人员清理垃圾。
C.欧仁下令必须为每个租户提供分类垃圾桶,装纸张布料、玻璃陶瓷废料和生活垃圾。
D.尽管布拜耳的垃圾分类构想未全实现,但他的确是公共垃圾桶和垃圾分类的首创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小题1】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2】选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3】选文第⑦段中加线的词语“粗糙”和“光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4】概括选文第⑩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
【小题5】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诗素描·竹里馆

曾冬

①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溺水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       )的水域。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

②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空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

③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殒落。

④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一生的道路

【小题1】请在上文第①段中括号里填一个形容词,使它与原诗氛围契合。
【小题2】你觉得上文曾冬的哪句话特别精彩,请摘录下来,并说说它的精彩之处。
【小题3】有人认为,上文最后一句中的“一生”用词不当,改为“余生”更好,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