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呢?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4期,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的画线句是环境描写,极写天气之热,以衬托父亲的勤劳。 |
B.第④段加点的“一天天,一年年”运用叠词,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毅。 |
C.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父亲劳作之后睡得很熟。 |
D.第⑧段连用几个反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强调父亲热爱劳动的美德。 |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小题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小题4】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小题5】第②自然段中“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能动,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这句话包含了“我”对父亲什么样的感情?简要分析
学琴
①在友人家吃饭聊天时,我问她:“这把年纪了,我还想学门乐器,有可能吗?”友人想了想答道:“古琴。”
②几天后,在友人黄伯蔷的引领下,我坐在余青欣老师家里。余老师,虞山吴派嫡传弟子。
③说实话,在余老师家的前一个小时,我很失望。她身着居家服,颜色搭配有点粉艳。家里摆设全无章法,家具天长日久,颜色淡了,干裂起皮。许是和友人久不相见吧,东家长西家短地叙旧,基本没理我。我也不哼不哈,面露微笑听她们聊。心想,可能确实不想收学生吧。也好,这么碎叨我也有点儿杠不住。
④不想正在这时,余老师突然起身:“瞧我,又忘了,学琴是吧,来吧……”地领我进了书房,在一侧琴前坐定。这一系列移动,话可没停:“今儿太高兴了,老忘正事儿,那什么,我先弹一段儿你听听吧,你坐那儿。”
⑤突然话就止住。只见她两手抚住琴面,弹出第一个音符的瞬间,余老师像完全变了个人,粉艳、碎叨,顷刻灰飞烟灭,她笃定、沉稳,又深情尽在。右手抹挑勾剔,左手吟猱绰注,无一不恰到好处。一曲弹完,我神游已远。黄伯蔷的掌声由远及近,才把我又拉回现场。只听余老师既优雅又谦虚地说:“行吗?愿意学吗?”
⑥还有什么可说的啊!从此每周三晚8点,我去余老师家学琴。
⑦《仙翁操》《秋风词》《酒狂》《阳关三叠》,这四首曲子打基础。学完“阳关”那天,余老师听我磕磕绊绊地弹完,居然鼓励说:“虽然弹得太生,但是不俗,这很难。下次可以学新曲子了。但是这首还得使劲儿练啊。”说完又正色道:“从现在起,要跟你定条规矩,在我这儿学的曲子,不练够两千遍,绝不许在外人面前弹。”看她那么严肃,我只能礼真地点头。她又补充道:“这不是我的规矩,这是
⑧慢慢地和余老师越来越熟,就有点儿理解初识时她那份碎叨了。好多年前,余老师离了婚,上有老下有小,余老师又清高,不愿意撒开来收学生,日子过得清苦。但她说了:“这都不叫事儿,等着我去完成的大事儿还多着呢,我顾不上这些。”她说的大事儿,是要一曲接一曲地打古谱,要传承好门派,不能在她这一辈塌下来。因清高而清苦,日常生活艰辛又肩扛大任,耗的时日久了,碎叨也算一种排遣吧。
⑨时光流转,我渐渐忙碌起来,琴课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之是越去越少,直至干脆不去了。开始自己还练练,渐渐地,琴也成了摆设。
⑩后来,很久没有余老师的音讯,有一天刷微博,看到有人给我评论,说猜博主可能学过古琴。余老师留言回复:“对,虞山吴派门下。”我一头汗,心里愧到想找条地缝。一愧不知余老师何时也注册了微博,我都没关注;二愧我如此半途而废没出息,余老师还以这种方式鼓励我。
⑪我想当面向她忏悔:“老师,对不起,您教我的曲子,我一首都没弹够两千遍。”
⑫2015年12月29日一早,没有任何先兆,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想法,我鬼使神差地把久挂于墙的古琴摘下来,拂去琴面灰尘,弹了一遍《阳关三叠》。忘得差不多了,正要去拿琴谱对照,电话铃响,是黄伯蔷。我当时大乐说:“这也太巧了,你猜我在干什么?”电话那头,黄伯蔷没接我话茬儿,极其严肃地说:“你老师今天走了,胰腺癌。”
⑬那天,我枯坐到下午,没吃没喝,心里如有万马奔腾,待要寻点儿踪迹,又空空如也。暮色四合,我开灯,拿了页老纸,抄了一段《入菩萨行论》。一纸抄竟,功德回向余老师,然后把琴认真擦净,重新挂在墙上。
(有删改)
【相关链接】:“抹”“挑”“勾”“别”“吟”“猱náo”“绰chuò”“注”是古琴弹奏的不同指法。
【小题1】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余老师和“我”之间发生的事 | 余老师的特点 | “我”对余老师的情感态度 |
余老师与友人聊天,忽略了“我”。 | 爱碎叨 | ③ |
余老师弹琴给“我”听,收“我”为弟子。 | ② | 敬佩 |
① | 教学认真严肃 | |
余老师向“我”诉说自己肩抗的重任。 | 以“传承门派”为己任 | ④ |
余老师在我的微博评论区留言 | 善于鼓励学生 | 愧疚 |
A.第②段的“虞山吴派”,强调了余老师古琴技艺出自专业名门。 |
B.第⑦段两处的“虞山吴派”,强调了余老师对门派规矩的重视。 |
C.第⑩段的“虞山吴派”,表现余老师将“我”视作门下弟子。 |
D.四处“虞山吴派”,都表现出余老师坚持以“传承门派”为己任。 |
原句:右手抹挑勾剔,左手吟猱绰注,无一不恰到好处。
改句:右手抹、挑、勾、剔,左手吟、猱、绰、注,无一不恰到好处。
【小题4】全文结尾,作者有两种写法,你觉得哪种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甲】
2015年12月29日一早,我从友人处获悉,余老师因胰腺癌去世了。我再没有机会在她身边学琴、弹琴,我再没机会当面向她忏悔了……
【乙】
2015年12月29日一早,没有任何先兆,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想法,我鬼使神差地把久挂于墙的古琴摘下来,拂去琴面灰尘,弹了一遍《阳关三叠》。忘得差不多了,正要去拿琴谱对照,电话铃响,是黄伯蔷。我当时大乐说:“这也太巧了,你猜我在干什么?”电话那头,黄伯蔷没接我话茬儿,极其严肃地说:“你老师今天走了,胰腺癌。”
那天,我枯坐到下午,没吃没喝,心里如有万马奔腾,待要寻点儿踪迹,又空空如也。暮色四合,我开灯,拿了页老纸,抄了一段《入菩萨行论》。一纸抄竟,功德回向余老师,然后把琴认真擦净,重新挂在墙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