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的农业技术:古玛雅人的家庭菜园促进生态文明和谐。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利兹卡拉科尔的梯田地图 伯利兹,卡拉科尔:农业梯田图和相关的家庭结构,证明环绕城市周边的聚落存在大量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农作物
得益于16世纪的西班牙人的记载和一些现代人的实践,玛雅家庭菜园开始逐渐为人所知。理查德·汉森在中部低地的纳克贝和埃尔米拉多尔发现了前古典期的家庭菜园遗址,这些菜园布满沼泽淤泥,是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地。由此可证,农业集约化与埃尔米拉多尔盆地大规模复杂社会政治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植物和聚落分布模式也间接有力地肯定了古玛雅人家庭菜园的存在。

基于玛雅低地地区的多个考古遗址以及聚落研究,在大多数低地遗址中,各个聚落的间隔几乎是一致的,与现代热带居住区发展家庭菜园的空间相比,这些间隔太过狭小,难以发展高效的田间农业。在萨尔瓦多塞伦,对古典期的房屋的挖掘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家庭菜园遗迹,这些遗迹紧挨着房屋的主体结构。在塞伦的固化火山灰中发现的种种残余物和植物印迹,这些前所未有的证据直接证明了古玛雅人曾种植过玉米、豆类、南瓜、龙舌兰、可可、辣椒、棉花、芋头和木薯。
生产性树木
树木栽培是指在广阔的地区植树造林而非在家庭菜园栽培作物。古玛雅常见的生产性树种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面包果树、可可树、人心果果树、木瓜树、番荔枝树、鳄梨树和多香果树。通过预估面包果树的产量,可以得出结论,每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它所产粮食的数量是玉米的十倍。面包果是一种淀粉类食物,经过加工可以制成玉米饼或塔米,当代玛雅人认为它不如玉米。但是重要的是,许多林木作物对劳动力的要求要少得多,甚至都不需要除草,只要等它们的果实从树上落下时,从地上将果实收集起来。

可可树和一些其他的树木作物可能只能种在单一作物种植园,今天玛雅地区种植咖啡、橙子或香蕉(旧大陆品种)的方式与之相同。但是,在今天的热带地区,单一作物种植农业需要喷洒大量化学杀虫剂,而古玛雅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过去,古玛雅人可能以间作方式,通过削减多余的品种,将理想的品混合培育、创造一个“人工雨林”。当然,田间栽培和家庭菜园种植拥有同样的优点。单一林地往往是害虫疾病频发之地,因此将不同树种混合种植可以达到减少害虫、预防疾病的目的。
灌溉系统
有些许食物残骸和民族史记载可以证明树木作物对玛雅人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仍然缺少确切的考古证据。可可无疑是适合低地环境生长的主要树种之一,但它花粉太少,因此很难成为古玛雅的树木栽培的证据。在科潘、基里瓜、卢巴安敦和其他玛雅遗址发现了可可豆荚形状的陶瓷和石料。在墓穴中发现了可可豆的残留物,特别是在科潘的墓葬器皿中,这表明遗址四周的山谷是可可豆的重要产地。但大多数玛雅人的树木栽培早已在古典期与低地地区的天然森林融为一体,这一切已无法证明。

对土壤地貌进行水利工程改造,既可以为作物供水(灌溉),也可以将土壤中多余的水排出,从而促进作物更好地生长。有证据表明古玛雅人使用过这两种水利技术来提高农业产量。玛雅高地的卡米纳尔胡尤最早使用过这种灌溉渠,时间可追溯到前古典期中期。这种灌溉系统在前古典期晚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拓展。它至少存在了七百年,一直为城市南部的农田供水,直到米拉弗洛雷斯湖干涸后才被淘汰。而在玛雅低地地区,最早使用此灌溉系统的城市是埃德兹纳,它位于中北部低地地区干燥的过渡地带。
一个运河水库灌溉系统至少可以为450公顷的耕地供水,它于前古典期晚期(约公元前300年—约公元前50年)在埃德兹纳建成,几乎在整个古典期内,它为整座城市供水。埃德兹纳运河系统鸟瞰图 墨西哥坎佩切的埃德兹纳:古代运河系统遗迹的鸟瞰图(图中的暗线),该运河系统不仅用于雨季排水,旱季灌溉,也可能用于军事防御(注意右下方的封闭区域);埃德兹纳的遗址中心为图中上方较亮的区域,位于多条运河交汇的顶端。

古玛雅人在低洼地区通过垒高田地,为各种作物创造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生长条件。通过在湿润的土壤中挖掘狭窄的排水沟形成凸起的田地,并持续堆土,形成可以种植作物的垄。由于定期从排水沟挖掘淤泥会把新鲜泥土和有机碎屑带到种植区,可以进行连续培育。如前所述,通过这些渠道,人们也可以捕获鱼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生物。垒高的田地适合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直接的证据。
从伯利兹沼泽的考古挖掘来看,这样的种植方式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典期。从所发现的植物遗骸来看,玛雅人似乎利用这些凸起的田间高地来种植玉米、苋菜、棉花,可能还有可可。普尔特鲁塞尔沼泽的旱季挖掘 最远的挖掘试验坑位于浅滩沼泽的岸边,随着挖掘不断向下深入,运河遗迹和凸起的田地(显著处)映入眼帘;挖掘机正在切割该区域的人工填土,古玛雅人用人工填土的方式,将农田提到水位线之上。

航拍提供了古玛雅隆起田独特的脊状图案。最先被发现的地区是墨西哥坎佩切南部的里奥坎德拉里亚河河漫滩,其隆起田的面积估计约为2平方千米。在尤卡坦半岛的另一侧,伯利兹北部的洪都河和新河流域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隆起田地区(估计面积约为85平方千米),在此地区以北,即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南部的浅滩地区,也有一系列凸起的农田系统。
从空中拍摄的照片来看,其面积超过200平方千米。根据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雷达测绘系统进行的空中调查,玛雅低地地区有更多的排水渠网络。重构生业模式古玛雅人的定居模式相对分散,因此在面对多种多样的生存选择时,他们能够有效地发挥所处环境的潜力。这些方法如何在玛雅地区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并结合,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合乎逻辑的步骤。古玛雅人生存的发展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扩张和集约化。

扩张是指扩展耕地(或水域)面积。随着玛雅人口的增长,人们开垦新的地区。集约化指的是在不扩大土地(或水域)面积的前提下增加作物产量。由于土壤肥力和土地数量等因素的限制,古玛雅生存系统难以扩展,因此,最终只有通过集约化来实现人口的增长。
在前古典期到来之前,除却古老的狩猎和采集方法,新型农业技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着人口的增长,新的农业开发区被不断开辟出来。随着低地农民的不断开垦拓展,中美洲人的迁徙定居,于是乎家庭农业出现了。最初对大多地区的扩张可能带来了一种生存策略,即除了狩猎和采集,人们还可以使用传统的火耕农业技术。通过对一些低地河堤和湿地适当排水和垒土,人们可以实现连续耕作。

农业需求的扩大无疑加重了耕地的压力,田间连续耕作模式的扩张,隆起田地的增加,推动了树木栽培的发展,火耕技术的普及致使土地的休耕期逐渐缩短。与此同时,狩猎和采集业的集约化带来了畜牧业,包括饲养动物或放牧野生动物。再者,与凸起的田区相结合,也可以获得水生物种。目前,这种情况仅是推测,但未来的考古研究或许能够更确切地解答古玛雅人生业模式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J].历史研究,1983(01):141-151.
汤家礼.玛雅文明与气候变化[J].海洋世界,2012(03):1.
杨邦兴,裘士京.文明起源与旱地农业[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81-87.DOI:10.14182/j.cnki.j.anu.1987.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