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呈现

水让棉花烧起来了

那是一个十月的下午,秋老虎的余热还未散去,班上的学生都有些无精打采。针对班上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的特点,我更注重了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为什么上海早晚温差不大,而西安这些内陆城市早晚温差很大?”尽管我试图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水的性质,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可学生们还是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我甚至听到学生小A嘀咕:“关我什么事,我家的水管从来没有爆过。”

我生气地把小A叫起来,问他:“你知道水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小A说:“老师,谁不知道水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水能饮用、洗涤还能灭火呢?”顿时,全班哄堂大笑起来。我看着小A略带挑衅的眼神,顿时火冒三丈。也许是看到了我情绪上的变化,学生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似乎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训斥。

可是,大发雷霆真的有用吗?何不利用这一契机来吸引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冷静地思考了一下,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场景,不由得嘴角上扬了起来。学生们见我不怒反笑,顿时有些诧异起来。我从实验盒中拿出用棉花包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往棉花上倒了几滴水,棉花瞬间燃烧起来了。不出我的所料,学生们的目光顿时都被吸引了,纷纷议论起来:“不可能,明明倒的是水,怎么会烧起来了?”“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能说明一下原理吗?”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求知若渴的样子,我趁热打铁,开始了新课教学:“大家在学习物理时知道了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会吸热,所以用水浇在火上可以降低周围的温度,同时隔绝空气,起到灭火的作用。但是水又有其特殊的化学性质,由于它的特殊组成,它可以与过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这一反应是防热反应,使棉花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燃烧起来,而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氧气又能使棉花燃烧得更剧烈。”学生接着追问:“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我又给学生做了电解水的实验,从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节课在很久以后学生还在不时提起,之后的化学课上,学生的眼光也多了接纳和欢迎,化学课的纪律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意外事件。处理得当,能把突发事件转化成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

作者系上海市求真中学 王 卉

教师讨论

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的目标不是让学生了解、记住,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和理解。事件中的王老师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他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的特点,注重了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试图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水的性质,但结果却是“学生们还是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分析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就是提问和解释,尽管利用了生活现象这个载体,但学生依然会处于被动倾听状态,主动性并没有被激发。

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的变化发生于学生的两次诧异。

第一次是学生们似乎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训斥,却“见教师不怒反笑,顿时有些诧异起来。面对挑衅,没有训斥,王老师主动“化干戈为玉帛”。师生不再是“你说我听”“你训我听”的关系,而是“我让你笑”“我促你思”的平等合作,互相促进的同伴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的学习心理环境是轻松愉快的,对学生主动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学生的眼光多了接纳和欢迎时,学生的倾听一定是主动的。

第二次是学生面对水烧起来的现象议论纷纷。王老师利用化学实验创设与学生的认知经验有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学习。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周 峰

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艺术

读罢此次事件,心中默默赞许良久。最令我赞赏的莫过于王老师所展现的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

事件中王老师面对学生小A话语略带挑衅而又不屑一顾时,并没有直接批评小A,也没有直接指出其他学生或多或少具有的看热闹心态的事实,而是采用面带微笑,展示特殊的“水滴棉花而使棉花烧起来”这一化学实验,既化解了课堂上学生负面情绪的影响,又从容避免了特殊状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潜在情感冲撞的尴尬。王老师通过别具一格的创新实验情境,不仅造成了因水引发的新现象与学生原有认知的强烈冲突,激发出学生的好奇,而且自然而然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核心——水的性质及用途

因此,王老师本节课很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然,在达成“水的性质和用途”这节平常课中,王老师的教学机智是在课初快速判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教学机智如同是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由此看来,教学机智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

作者系上海市金山中学 罗 兵

选择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

在此次事件中,王老师以为“创设教学情境提问”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注重了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没想到小A的回答一下子使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

王老师的课堂引入貌似和生活相关,却脱离了生活背景。细究原因,就如小A所说的那样:“我家的水管没有爆过。”学生家里的水管没有爆过,不足为奇。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安,他如何去和上海的早晚温差作对比呢?

因此,这样的引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的回答,一则说明学生对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入没有认可,没有激发学习兴趣;二则说明教师对于上课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作过一定的分析。

但是,紧接着王老师创设的“水让棉花燃烧起来了”的实验,让学生一下子提起了兴趣,而且保持了学习的动力。两个情境创设的反差,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真实有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情境创设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的生活和教师的生活。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学生认同的情境进行分析。

情境创设必须激起学生持续的兴奋点,而不是一时的好看。王老师创设的“水让棉花燃烧起来了”的实验,不仅把课堂尴尬的场面缓解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保持着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必须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服务,而不只是为课堂的某个环节而设。

作者系上海市蒙山中学 徐志强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7年9A刊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