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纺纱线是先将纤维染色,然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混合后,纺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目前使用的纤维原料品种虽在逐步增加,但棉花仍是色纺纱的主体原料,因此优选棉花与染好棉花,是纺好色纺纱的首道环节,它既关系到纱线质量,又关系到纱线成本。这里主要分析如何做好色纺纱原料优选。
据相关企业多次检测证实:经染色后的棉花纤维比未染色前的纤维长度要下降0.2 mm,断裂比强度降低2.0 cN/tex, 短绒率增加1.5%,马克隆值增加 0.8,细度增大0.8dtex。此外,棉花经过高温反复洗染、上色,表面的蜡质大部分被去除,纤维发涩、弹性下降,易扭结成棉结。因此,在生产高品质色纺纱选择染色棉时,应根据染色方式及纱线品种质量要求,对染色棉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合理控制。
马克隆值控制
马克隆值是评价棉纤维内在品质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纤维的染色性能、强力、细度、天然卷曲性、弹性等指标,根据多家生产企业的生产实践,用于生产高品质色纺纱的棉花马克隆值应控制在4.5~5.2,在该区间的纤维细度适中,成熟度高,吸色性好,且纺纱过程中抗打击能力强,不易出现束丝、棉结,并易清除杂质疵点。
纤维长度控制
从提高色纺纱强力考量,对用于高品质色纺纱的纤维长度有较高要求,纤维长度长,纤维间接触机会多,摩擦抱合大,能提高成纱强力,且长度整齐度好,成纱的强力不匀率低,尤其是在纺特细号纱时,纤维长度指标对成纱强力影响更为明显。
根据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生产14.8 tex纱时,应用29 mm~32mm棉纤维染色,以确保成纱强力;生产14.8 tex以上纱时,因纱线中截面纤维根数增多,可用27 mm~29 mm棉纤维染色,以兼顾质量和成本。
短绒率的控制
由于染色后色棉中短绒含量要比未染色棉增加2%~3%,短绒含量的增加,会使纺纱过程中浮游纤维数量增多,使成纱中条干均匀度恶化,细节增多,强力降低,强力不匀率增大。因此选用短绒含量较少的棉花染色是提高色纺纱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生产高品质色纺纱时原棉中短绒含量要控制在约10%,最高不能超过13%。
对杂质和疵点的要求
色纺纱的色棉结是影响织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应根据色结在不同品种外观上的表现程度来选择染色原棉。如颜色较浅的品种,主体颜色呈白色,深色棉结很难掩盖,在原棉选用上应选用成熟度较好、细度偏粗、棉结少的棉花染色。染色原棉棉结应控制在24 粒/g以下;棉网中棉结要达到20 粒/g以下。此外,原棉中杂质及僵瓣等疵点在染色时基本不上色,易暴露在染色棉表面,尤其是染浅色棉时更加明显,用这种染色棉纺浅色和敏感色的纱线,质量很难达到要求,故对染色原棉中杂质含量要控制在1.5%~2.0%。目前皮辊棉含杂要高于锯齿棉1.0%~1.5%,如含杂超过3.0%的原棉不适应染浅色品种。
整理自:纺织器材在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